|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2 矿区原始数据采集及数据预处理 | 第15-25页 |
| ·数据采集 | 第15-19页 |
| ·数据采集 | 第15页 |
| ·数据采集的布点方式 | 第15-17页 |
| ·数据采集应遵循的原则 | 第17-18页 |
| ·数据采集的方法 | 第18-19页 |
| ·利用CASS提取矿区原始地形数据 | 第19-21页 |
| ·矿区地表空间三维数据的提取 | 第20-21页 |
| ·其他地物类型的提取 | 第21页 |
| ·数据预处理 | 第21-25页 |
| ·空间数据中粗差的剔除 | 第21-22页 |
| ·矿区地表点空间数据加密 | 第22-23页 |
| ·矿区坐标系与计算坐标系的转换 | 第23-25页 |
| 3 开采沉陷预计数据的生成与融合 | 第25-34页 |
| ·矿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模型 | 第25页 |
| ·概率积分法预计模型 | 第25-26页 |
| ·随机介质及其移动规律 | 第25-26页 |
| ·单元水平移动的确定 | 第26页 |
| ·半无限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走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26-27页 |
| ·有限开采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的移动变形预计 | 第27-30页 |
| ·有限开采地表移动盆地走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27-28页 |
| ·有限开采地表移动盆地倾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28-30页 |
| ·地表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预计 | 第30-31页 |
| ·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的基本参数及其求定 | 第31-33页 |
| ·开采沉陷三维数据融合 | 第33-34页 |
| 4 开采沉陷预计系统的开发及与GIS的结合 | 第34-48页 |
| ·开采沉陷模型与GIS的结合方式 | 第34-36页 |
| ·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36-37页 |
| ·开采沉陷预计系统的开发 | 第37-47页 |
|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7-39页 |
| ·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39-40页 |
| ·系统的界面设计 | 第40-47页 |
| ·系统部分变形预计程序正确性验证 | 第47-48页 |
| 5 矿区地表塌陷三维可视化实现及应用分析 | 第48-59页 |
| ·数字高程模型 | 第48-49页 |
| ·开采沉陷区TIN的建立 | 第49-54页 |
| ·TIN的数据结构 | 第49-50页 |
| ·TIN的特点 | 第50页 |
| ·TIN的生成算法 | 第50-52页 |
| ·三角网的内插 | 第52-53页 |
| ·等高线追踪 | 第53-54页 |
| ·矿区地物模型的生成 | 第54-56页 |
| ·建筑物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 ·道路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 ·植被、绿化地、水系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 ·对可视化地形进行分层着色 | 第56页 |
| ·开采沉陷的应用分析 | 第56-59页 |
| ·空间分析概述 | 第56-57页 |
| ·空间分析应用于开采沉陷 | 第57-59页 |
| 6 实例应用分析 | 第59-68页 |
| ·峰峰矿区三矿概况 | 第59-62页 |
| ·矿区地质采矿条件 | 第59-62页 |
| ·地表沉陷预计的基本参数 | 第62页 |
| ·沉陷区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第62-64页 |
| ·提取矿区原始地貌数据 | 第62页 |
| ·分层提取矿区地物数据 | 第62-63页 |
| ·剔除空间数据中的粗差 | 第63页 |
| ·矿区空间数据的插值加密 | 第63-64页 |
| ·矿区坐标系与计算坐标系的转换 | 第64页 |
| ·开采沉陷预计与坐标融合计算 | 第64-65页 |
| ·矿区地表点的三维变形预计 | 第64页 |
| ·矿区地形数据与沉陷数据的融合计算 | 第64-65页 |
| ·矿区地表塌陷三维可视化实现 | 第65-66页 |
| ·基于塌陷地表模型的应用分析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