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图表目录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一、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 | 第18-24页 |
二、国内外关于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 | 第24-26页 |
三、大庆市经济转型的研究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第27-30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四、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 | 第31-4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第31-35页 |
一、资源型城市 | 第31页 |
二、石油城市 | 第31-32页 |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 第32-33页 |
四、石油城市经济转型 | 第33-35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35-45页 |
一、城市发展理论 | 第36-39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9-42页 |
三、产业转型理论 | 第42-43页 |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43-44页 |
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45-47页 |
一、石油城市系统结构及要素分析 | 第45-46页 |
二、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机制 | 第48-76页 |
第一节 石油城市形成发展机制与演变规律 | 第48-60页 |
一、石油城市形成机制与特征 | 第48-51页 |
二、石油城市发展机制与演变规律 | 第51-56页 |
三、石油城市的衰退机制及面临的问题 | 第56-60页 |
第二节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 | 第60-64页 |
一、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内部影响因素 | 第60-62页 |
二、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三、影响因素对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机制 | 第63-64页 |
第三节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主体 | 第64-65页 |
一、政府 | 第64-65页 |
二、企业 | 第65页 |
三、居民 | 第65页 |
第四节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保障 | 第65-69页 |
一、产业支持政策 | 第65-66页 |
二、税收补贴政策 | 第66-67页 |
三、法律法规体系 | 第67-68页 |
四、社会保障制度 | 第68-69页 |
第五节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效应 | 第69-71页 |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69-70页 |
二、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 | 第70页 |
三、资源优化配置 | 第70-71页 |
四、城市竞争力提升 | 第71页 |
第六节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路径 | 第71-75页 |
一、优势转换路径 | 第71-73页 |
二、产业转换路径 | 第73-74页 |
三、生态治理路径 | 第74页 |
四、科技创新路径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 第76-101页 |
第一节 经济转型模式内涵、类型及构成要件 | 第76-81页 |
一、经济转型模式的内涵 | 第76-77页 |
二、经济转型模式的类型 | 第77-79页 |
三、经济转型模式的构成要件 | 第79-81页 |
第二节 世界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及启示 | 第81-84页 |
一、世界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模式 | 第81-83页 |
二、对我国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模式选择的启示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多维视角下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时机的理论分析与判断 | 第84-93页 |
一、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时机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85-90页 |
二、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时机的判断 | 第90-93页 |
第四节 基于转型时机的石油城市经济转型模式选择 | 第93-100页 |
一、深化培育模式 | 第94-95页 |
二、延伸拓展模式 | 第95-96页 |
三、优化组合模式 | 第96-98页 |
四、异化替代模式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大庆市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 | 第101-143页 |
第一节 区域概况 | 第101-109页 |
一、资源环境基础 | 第101-103页 |
二、区域发展状态 | 第103-109页 |
第二节 大庆市经济转型模式演变路径与机制 | 第109-124页 |
一、大庆市经济转型时机的转换及特征 | 第110-117页 |
二、大庆市经济转型模式的演变及其区域功能定位 | 第117-120页 |
三、大庆市经济转型机制分析 | 第120-124页 |
第三节 大庆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 | 第124-134页 |
一、经济转型绩效评价的涵义 | 第124页 |
二、经济转型绩效评价的内容 | 第124-125页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25-129页 |
四、大庆市经济转型绩效的定量评价 | 第129-134页 |
第四节 基于转型时机的大庆市经济转型模式选择 | 第134-139页 |
一、多元化的产业发展 | 第134-135页 |
二、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优化组合 | 第135-137页 |
三、网络式空间开发 | 第137-138页 |
四、城市环境的优化完善 | 第138-139页 |
第五节 大庆市经济转型的调控对策 | 第139-142页 |
一、注重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 第139页 |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139-140页 |
三、提升城市就业吸纳能力 | 第140-141页 |
四、完善城市功能 | 第141页 |
五、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 第141-142页 |
六、加大政府的援助和扶持力度 | 第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
后记 | 第155-15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