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 甜玉米的生产 | 第10-11页 |
·国外甜玉米的生产 | 第10页 |
·国内甜玉米的生产 | 第10-11页 |
2 甜玉米的品种选育 | 第11-13页 |
·国外甜玉米的品种选育 | 第11-12页 |
·我国甜玉米的品种选育 | 第12-13页 |
3 甜玉米的类型 | 第13-14页 |
·普通甜玉米 | 第13页 |
·超甜玉米 | 第13-14页 |
·加强甜玉米 | 第14页 |
4 甜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 | 第14-16页 |
·种子特性 | 第14页 |
·苗期生长特性 | 第14-15页 |
·群体发展特性 | 第15页 |
·籽粒灌浆特性 | 第15-16页 |
5 育种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种质资源匮乏,种质资源重复利用 | 第16页 |
·自行培育的品种品质差,盲目转育甜玉米自交系 | 第16-17页 |
·缺乏耐热、耐寒型材料 | 第17页 |
·超甜玉米基因研究和利用尚欠 | 第17页 |
·专用于加工的加强甜玉米和普通甜玉米的选育开展较少 | 第17页 |
·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高效高产栽培技术尚不配套 | 第17页 |
·专用品牌品种尚未完全确定 | 第17-18页 |
·进口品种手续繁复,种子的价格昂贵 | 第18页 |
·保鲜储存技术研究不够,加工的质量有待提高 | 第18页 |
6 市场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发达国家甜玉米消费现状 | 第18页 |
·甜玉米营养价值 | 第18-19页 |
·我国甜玉米消费市场前景 | 第19页 |
7 本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甜玉米新品种金玉甜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 第20-24页 |
1 特征特性 | 第20-22页 |
·产量表现 | 第20-21页 |
·主要农艺性状 | 第21页 |
·生育期及适应性 | 第21页 |
·抗性 | 第21-22页 |
·品质 | 第22页 |
2 栽培要点 | 第22-24页 |
·隔离种植,适时播种 | 第22页 |
·合理密度,科学施肥 | 第22页 |
·加强管理,除蘖去穗 | 第22-23页 |
·防治病虫 | 第23页 |
·适时采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金玉甜1号春季和秋季制种父本适宜播期的确定 | 第24-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金玉甜1号秋季制种父母本叶差与花期 | 第24-25页 |
·♂1与♀叶差与花期 | 第24-25页 |
·♂2与♀叶差与花期 | 第25页 |
·♂3与♀叶差与花期 | 第25页 |
·金玉甜1号春季制种父母本叶差与花期 | 第25-26页 |
·金玉甜1号父母本的叶龄 | 第25-26页 |
·金玉甜1号父母本的花期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27页 |
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浙南地区甜玉米自交系就地冬繁效果研究 | 第28-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不同年度冬繁期间的温度变化特点 | 第28-29页 |
·8个自交系就地冬繁生育期性状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 第29-30页 |
·生育期 | 第29-30页 |
·主要农艺性状和果穗性状 | 第30页 |
·5个自交系不同生长季节间主要性状的比较 | 第30-31页 |
·生育期 | 第30页 |
·植株性状 | 第30-31页 |
·穗部性状 | 第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