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丘陵区马尾松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
|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森林生物量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页 |
| ·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森林碳储量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 ·碳储量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12-13页 |
| ·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功能作用 | 第13-14页 |
| ·森林碳库的系统功能作用 | 第13页 |
| ·枯落物碳库的功能作用 | 第13-14页 |
| ·土壤有机碳库的功能作用 | 第14页 |
| ·马尾松的分布及特性 | 第14-15页 |
| ·马尾松的分布 | 第14页 |
| ·马尾松的特性 | 第14-15页 |
| 2 研究地区概况 | 第15-16页 |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气候 | 第15页 |
| ·地质地貌 | 第15页 |
| ·森林资源 | 第15-16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 ·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 第16-17页 |
| ·生物量测定 | 第17页 |
| ·乔木层生物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7页 |
| ·碳储量测定方法 | 第17页 |
| ·植物样品含碳率测定 | 第17页 |
| ·土壤含碳率测定 | 第17页 |
| ·数据估算 | 第17-19页 |
| ·马尾松林碳密度计算 | 第17-18页 |
| ·变异系数计算 | 第18-19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45页 |
| ·马尾松林的生物量 | 第19-28页 |
| ·马尾松胸径树高方程的建立 | 第19页 |
| ·生物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 ·乔木层生物量及分配 | 第20-25页 |
| ·林分的生物量结构 | 第25-28页 |
| ·马尾松林各组分的含碳率 | 第28-37页 |
| ·马尾松林乔木层各器官的含碳率 | 第28-33页 |
| ·马尾松林根系各组分含碳率 | 第33页 |
| ·马尾松林灌草层和枯落物层的含碳率 | 第33-35页 |
| ·马尾松林土壤的含碳率 | 第35-37页 |
| ·马尾松林各组分的碳密度 | 第37-45页 |
| ·马尾松林乔木层碳密度及各器官分配 | 第37-40页 |
| ·马尾松林灌草层和枯枝落叶层碳密度及分配 | 第40-41页 |
| ·马尾松林土壤碳密度及分配 | 第41-42页 |
| ·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分配 | 第42-4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详细摘要 | 第51-53页 |
| Abstract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