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基于ARM-FPGA的新型PLC编程软件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2页
     ·PLC 编程软件的发展趋势第10-11页
     ·课题研究来源第11-12页
   ·PLC 编程软件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国外 PLC 编程软件的发展状况第12-13页
     ·国内 PLC 编程软件的发展状况第13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第14-15页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5页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新型 PLC 开发系统的总体设计第16-24页
   ·总体需求分析第16-18页
     ·软件的综合要求第16-17页
     ·软件的系统模型第17-18页
   ·新型 PLC 的系统结构第18-21页
     ·新型 PLC 的特点第18页
     ·新型 PLC 的硬件结构第18-20页
     ·新型 PLC 的软件结构第20-21页
   ·面向对象方法的应用第21-22页
   ·数据结构的设计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梯形图编程环境的设计第24-37页
   ·编程环境的界面设计第24-28页
     ·工程管理窗口的设计第24-25页
     ·菜单的设计第25-27页
     ·工具栏的设计第27-28页
   ·梯形图编辑模块的设计第28-33页
     ·梯形图的数据结构第28-30页
     ·梯形图的编程原则第30-31页
     ·元件库的设计第31-33页
   ·梯形图编辑模块主要功能的实现第33-36页
     ·梯形图的绘制第33-34页
     ·梯形图元件的拾取第34-35页
     ·梯形图编辑操作的撤消和回复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梯形图与指令表的相互编译第37-54页
   ·程序编译过程的概述第37-38页
   ·梯形图向指令表的编译设计第38-50页
     ·梯形图语法、逻辑检查第38-41页
     ·梯形图的扫描方法第41-43页
     ·逻辑树的构造实例第43-46页
     ·深度优先递归扫描算法的优越性第46-47页
     ·指令表的生成第47-50页
   ·指令表向梯形图的转换设计第50-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指令表到指令编码的编译第54-63页
   ·指令分析第54-58页
     ·指令系统的特点第54-56页
     ·指令地址的分析第56页
     ·指令的词法、语义分析第56-58页
   ·指令系统的编码设计第58-60页
     ·指令系统的编码思路第58-59页
     ·指令系统的编码规则第59-60页
   ·指令编码的生成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CAN 通信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第63-68页
   ·CAN 通信协议及其格式的设计第63-64页
   ·CAN 通信模块的功能设计第64-65页
   ·CAN 通信模块的实现第65-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七章 联机调试与总结展望第68-77页
   ·联机调试第68-75页
     ·软件功能测试第68-72页
     ·与硬件通信测试第72-74页
     ·测试结论第74-75页
   ·总结和展望第75-77页
     ·总结第75页
     ·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RM9的3G&GPS无线智能车载监控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视频的道路标线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