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贝类毒素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5页
1 文献综述第15-29页
   ·贝类毒素第15-25页
     ·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Azaspiracids)第15-18页
     ·大田软海绵酸毒素(Okadaic acid)第18-19页
     ·蛤毒素(Pecenotoxins)第19-20页
     ·环胺类毒素(Cyclic imines)第20-22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第22-25页
   ·贝类毒素前处理方法概述第25-26页
     ·脂溶性毒素前处理方法第25页
     ·水溶性毒素前处理方法第25-26页
   ·贝类毒素仪器检测技术概述第26-28页
     ·液相色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第26-27页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第27-28页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第28-29页
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贝类中的原多甲藻酸(AZA1)毒素第29-37页
   ·实验部分第29-31页
     ·仪器、试剂与材料第29-30页
     ·HPLC-MS/MS分析条件第30页
     ·样品前处理第30-31页
     ·方法学验证第31页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质谱分析条件的优化第31-32页
     ·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前处理条件的优化第33-34页
     ·方法学验证第34-36页
   ·小结第36-37页
3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贝类组织中的5 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第37-46页
   ·实验部分第37-39页
     ·仪器、试剂、材料第37页
     ·LC-MS/MS分析条件第37-38页
     ·样品制备第38-39页
   ·结果与讨论第39-45页
     ·提取条件的选择第39-41页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条件的确定第41-43页
     ·方法学验证第43-45页
   ·小结第45-46页
4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贝类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第46-57页
   ·材料与方法第46-49页
     ·仪器、试剂、材料第46页
     ·LC-MS/MS分析条件第46-48页
     ·样品制备第48-49页
   ·结果与讨论第49-56页
     ·提取条件的选择第49-50页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条件的确定第50-54页
     ·方法学验证第54-56页
   ·小结第56-57页
5 我国沿海贝类中的脂溶性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第57-85页
   ·材料与方法第57-66页
     ·试剂与仪器第57页
     ·样品采集第57-66页
     ·样品预处理方法第66页
     ·实验方法第66页
   ·结果第66-83页
     ·贝类消化腺中毒素种类及含量第66-76页
     ·贝类中不同组织对各毒素的分布状况第76-77页
     ·脂溶性毒素的空间分布差异第77-80页
     ·脂溶性毒素在不同贝类样品中的特异性分布第80-82页
     ·脂溶性毒素的时间分布差异第82-83页
   ·讨论第83-84页
     ·脂溶性毒素在贝类体内的分布第83页
     ·脂溶性毒素的时空变化规律第83-84页
     ·YTX的定量问题第84页
   ·小结第84-85页
6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分析第85-98页
   ·材料与方法第85-86页
     ·藻株培养第85页
     ·藻培养液的采集与计数第85页
     ·样品制备第85-86页
     ·LC-MS/MS分析第86页
   ·结果与讨论第86-97页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曲线第86页
     ·塔玛亚里山大藻的产毒结果第86-97页
   ·小结第97-98页
7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8-101页
   ·结论第98-99页
     ·建立了LC-MS/MS分析贝类中的AZA1 贝类毒素的检测技术第98页
     ·建立了LC-MS/MS分析贝类中 5 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技术第98页
     ·选用亲水色谱柱建立了LC-MS/MS分析PSP中 13 种成分检测技术第98-99页
     ·我国沿海城市贝类中 5 种脂溶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调查第99页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产毒种类及规律研究第99页
   ·展望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个人简历第111页
已发表的论文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蛹虫草无性孢子交配型基因类型的研究
下一篇:两亲嵌段树枝状大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及载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