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天气预报论文--主要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预报论文--降水预报论文

河南省大暴雨预报方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3-15页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第15-20页
   ·资料介绍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18页
     ·线性倾向估计第15-16页
     ·M-K检验第16-17页
     ·暴雨预报方法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0页
第三章 河南暴雨气候特征分析第20-36页
   ·暴雨、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第20-22页
     ·暴雨、大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第20-21页
     ·暴雨、大暴雨时间演变特征第21-22页
   ·暴雨、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第22-29页
     ·暴雨、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第22-23页
     ·暴雨、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空间分布第23-29页
   ·暴雨、大暴雨长期趋势变化特征第29-30页
   ·暴雨、大暴雨变化趋势的显著性检验第30-32页
   ·暴雨、大暴雨变化M-K检验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第四章 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及影响系统分析第36-62页
   ·2007年和2010年两次暴雨过程实况第36-40页
     ·2007年7月28—30日暴雨实况第36-37页
     ·2010年7月22—24日暴雨实况第37-40页
     ·两次暴雨过程灾害简述第40页
   ·环流形势场演变第40-42页
   ·主要影响系统第42-59页
     ·青藏高压第42-44页
     ·高空西风急流第44-45页
     ·500HPA低涡第45-47页
     ·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第47-48页
     ·700HPA低涡和切变线第48-49页
     ·低空急流第49-51页
     ·850HPA切变线及低空急流第51-53页
     ·地面影响系统第53-59页
       ·锋面第53-54页
       ·中尺度系统第54-59页
   ·高低空系统配置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第五章 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分布特征分析第62-74页
   ·水汽条件分析第62-66页
     ·相对湿度第62-63页
     ·水汽通量第63-64页
     ·水汽通量散度第64-65页
     ·温度露点差第65-66页
   ·动力条件分析第66-69页
     ·垂直速度第66-67页
     ·散度第67-68页
     ·垂直风切变第68-69页
   ·不稳定条件分析第69-72页
     ·K指数第70-71页
     ·S工指数第71-72页
   ·本章小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4页
第六章 卫星云图特征分析第74-78页
   ·2007年7月28-30日暴雨过程云图特征第74-75页
   ·20107月22-24日暴雨过程云图特征第75-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8页
第七章 暴雨预报方法建立和应用第78-87页
   ·暴雨预报方法简介第78-80页
     ·预报指标确定第78-79页
     ·预报模型建立第79-80页
   ·预报效果检验第80-86页
     ·个例概况第81-84页
     ·站点预报效果检验第84-85页
     ·72h内预报时效检验第85-86页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第87-89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87-88页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第88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88-89页
   ·工作展望第8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市涪陵区非常规观测温度资料分析及预报
下一篇:河北省廊坊地区暴雨的地气耦合精细化落区预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