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街区式保障性住区可行性及应用策略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23页
   ·引言第9页
   ·街区式保障性住区模式的提出第9-10页
   ·相关概念释义第10-12页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第12-19页
     ·国外住区规划思想理论研究第12-16页
     ·国内街区式住区理论的研究第16-18页
     ·国内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第18-19页
   ·研究内容和范围第19-20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第20-21页
   ·论文框架第21-23页
第2章 当前国内保障性住区现状分析第23-45页
   ·实地调研保障性住区的概况介绍第23-24页
   ·保障性住区居民群体生活需求分析第24-28页
     ·居民群体的界定与类型第24-25页
     ·居民群体生活需求分析第25-28页
   ·保障性住区选址布局上的特点分析第28-35页
     ·保障性住区选址布局上的特点第28-31页
     ·保障性住区选址布局上存在的问题第31-35页
   ·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的模式分析第35-43页
     ·小区是保障性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模式第35-36页
     ·小区模式的特点第36-38页
     ·小区模式的弊端第38-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3章 街区式住区的基本内容及优越性分析第45-59页
   ·街区式住区基本概念第45-47页
     ·城市街区第45-46页
     ·街区式住区第46-47页
   ·街区式住区基本特征第47-49页
   ·我国街区式住区的实践发展第49-55页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式街坊”第49-50页
     ·20世纪90年代的“小区型街区式住区”第50-52页
     ·21世纪初的“城市型街区式住区”第52-55页
   ·街区式住区的优越性—针对于保障性住区而言第55-57页
     ·节约城市土地,提升土地效益第55页
     ·引入公共交通,缓解出行压力第55-56页
     ·住区功能混合,利于安置就业第56页
     ·配套景观共享,提升区域繁荣第56-57页
     ·增进社会交往,催生街道活力第57页
     ·分解住区规模,便于经营开发第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街区式保障性住区可行性分析第59-79页
   ·街区式住区在国内难以推广的原因第60-68页
     ·观念层面第61-62页
     ·开发层面第62-66页
     ·设计层面第66-68页
   ·街区式保障性住区的可行性分析第68-77页
     ·保障性住房产品属性及建设特点第68-71页
     ·政府主导开发便于实现全面控制第71-72页
     ·缓解切身问题更为符合居民利益第72-73页
     ·建设方式的多样改善开发商利益第73页
     ·国家宏观体制及政策背景的驱动第73-76页
     ·城市居住观念与模式的发展趋势第76页
     ·当前良好的理论环境和实践机遇第76-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5章 街区式保障性住区应用实施策略第79-93页
   ·观念层面第79-81页
     ·政府示范第79页
     ·社会宣传第79-80页
     ·业内推广第80-81页
   ·开发层面第81-86页
     ·明确政府开发权责与方式第81页
     ·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控制第81-85页
     ·更新或出台相关设计规范第85-86页
   ·设计层面—针对保障性住房特殊性的考虑第86-91页
     ·街区单元控制第86页
     ·道路交通组织第86-87页
     ·公建配套设施第87-88页
     ·绿化景观系统第88-89页
     ·社区物业管理第89-91页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9页
附录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城市文化广场环境中的公共艺术研究
下一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