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 | 第18-30页 |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式微 | 第18-20页 |
·网络舆论监督的无序 | 第20-24页 |
·假新闻充斥在网络平台上 | 第21-22页 |
·现实中延伸的网络暴力 | 第22-23页 |
·未审先判的“舆论审判” | 第23-24页 |
·从发展趋势看舆论监督内涵的变化 | 第24-30页 |
·广义舆论监督的注重 | 第24-26页 |
·舆论监督特点的与时俱进 | 第26-28页 |
·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舆论监督发展现状的缘由 | 第30-45页 |
·从传统媒体角度看 | 第30-34页 |
·核心体制的不变与传统媒体的坚守 | 第30-31页 |
·媒介公信力的缺失 | 第31-34页 |
·传统媒体互动性的缺乏 | 第34页 |
·从网络平台着手 | 第34-38页 |
·网络媒体的优势 | 第34-36页 |
·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 第36-37页 |
·意见领袖的消极影响 | 第37-38页 |
·从社会因素切入 | 第38-41页 |
·强弱势群体的划分 | 第39-40页 |
·情绪化行为的衍生 | 第40-41页 |
·公众娱乐至死的心态 | 第41页 |
·从法律制度方面入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 第41-43页 |
·从读者角度分析:受众阅读习惯的转变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舆论监督之互动 | 第45-65页 |
·传统媒体华丽变身,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舆论监督之互动 | 第46-54页 |
·“不变”与“变”的博弈 | 第46-48页 |
·发挥发挥网络舆论的便捷互动,推进信息公开 | 第48-49页 |
·慎用监督权,借助网络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 第49-50页 |
·与网舆互动,实现议程设置 | 第50-51页 |
·与网络平台携手,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 第51-53页 |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强化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53-54页 |
·行业间的自律与扶持 | 第54-60页 |
·行业自律 | 第54-57页 |
·与民间舆论监督形成立体式舆论监督 | 第57-60页 |
·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60-65页 |
·政治上的平等,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60-61页 |
·分配上的公平,用工制度的改革 | 第61-62页 |
·舆论环境的构建,网民素养的提升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