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 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 | 第10-14页 |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 | 第10-12页 |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多样性 | 第12页 |
·稻瘟病菌在分子水平上的多样性 | 第12-14页 |
2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研究 | 第14-17页 |
·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4-15页 |
·已鉴定和克隆的稻瘟菌无毒基因 | 第15-17页 |
3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湖南省88份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及抗瘟基因型推断 | 第18-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供试品种 | 第18-19页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离体接种 | 第19-20页 |
·调查方法 | 第20页 |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湖南省88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鉴定 | 第20-21页 |
·品种的抗病基因型推定 | 第21页 |
3 讨论 | 第21-24页 |
第三章 用SSR分析桃江与浏阳病圃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24-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供试菌株 | 第24页 |
·供试试剂 | 第24页 |
·所用仪器 | 第24-25页 |
·所用引物 | 第25页 |
·稻瘟病菌液体培养 | 第25-26页 |
·稻瘟病菌DNA提取 | 第26-27页 |
·DNA质量检测 | 第27页 |
·PCR扩增 | 第27-28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162份稻瘟病菌全基因组DNA浓度检测 | 第29页 |
·供试菌株对SSR反应体系的PCR扩增产物检测结果 | 第29-31页 |
·病圃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组成 | 第31页 |
·相同水稻品种上稻瘟病菌的遗传宗谱特点 | 第31-32页 |
·空中捕捉稻瘟病菌遗传宗谱特点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章 154份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鉴定 | 第34-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供试品种 | 第34页 |
·供试菌株 | 第34-35页 |
·育苗 | 第35页 |
·菌株的活化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活体接种 | 第36页 |
·调查方法 | 第36-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154稻瘟病菌株对近等基因系的致病率 | 第37页 |
·154个菌株对18个近等基因系的毒力频率 | 第37-38页 |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析 | 第38页 |
·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组合 | 第38页 |
·单基因系的抗谱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湖南省16个主栽水稻品种室内及田间病圃抗性比较 | 第41-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田间设计 | 第41页 |
·育苗、移栽、管理 | 第41页 |
·叶瘟调查方法及病情分级 | 第41-42页 |
·穗瘟调查方法与病情分级 | 第42页 |
·16个品种的室内离体接种鉴定 | 第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对叶瘟与穗颈瘟的调查结果 | 第43-44页 |
·离体接种鉴定结果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6-48页 |
1 结论 | 第46-47页 |
·88份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 | 第46页 |
·湖南省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 第46页 |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鉴定 | 第46页 |
·主栽品种的田间病圃调查 | 第46-47页 |
2 创新点 | 第47页 |
3 今后的研究方向及目标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表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