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17-2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非营利组织的内涵 | 第17-18页 |
·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 第18-19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类型 | 第19-20页 |
·社会救助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市场失灵理论与政府失灵理论 | 第22-23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3页 |
·第三方管理理论 | 第23-24页 |
·合作主义理论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客观必要性及现实可能性 | 第26-31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客观必要性 | 第26-28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能够缓解社会救助的供求矛盾 | 第26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 第26-27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 第27页 |
·符合社团革命和治理理论兴起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现实可能性 | 第28-30页 |
·非营利组织具有向社会提供救助的先天优势 | 第28-29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规模的壮大为其参与社会救助提供了基本保证 | 第29页 |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了成功经验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45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现状 | 第31-33页 |
·贫困救助 | 第31-32页 |
·灾难救助 | 第32-33页 |
·其他救助 | 第33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8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34-35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5-36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救助的内容有限 | 第36-37页 |
·非营利组织参与程度不深 | 第37-38页 |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8-44页 |
·制度环境影响 | 第38-40页 |
·社会支持限制 | 第40-41页 |
·组织能力制约 | 第4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实践及启示 | 第45-48页 |
·英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实践 | 第45-46页 |
·美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实践 | 第46-47页 |
·西方国家的经验启示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加强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环境建设 | 第48-51页 |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 第48-49页 |
·改革管理体制 | 第49页 |
·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 | 第49-50页 |
·加大国家资金支持 | 第50-51页 |
·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能力 | 第51-53页 |
·完善自身理念 | 第51页 |
·增强自身筹资能力 | 第51-52页 |
·构建组织治理机制 | 第52页 |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