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 第11-27页 |
1. 中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11-15页 |
·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中医学对失眠的辨证思路和治则研究 | 第13-14页 |
·辨病因 | 第13页 |
·辨病性 | 第13-14页 |
·辨病变脏腑 | 第14页 |
·治疗原则 | 第14页 |
·肝失疏泄与失眠的关系 | 第14-15页 |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第15-17页 |
·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分类与发病原因 | 第15-16页 |
·失眠的病理机制 | 第16页 |
·失眠的现代检查技术和方法 | 第16页 |
·社会心理因素与失眠的关系 | 第16-17页 |
3. 失眠的治疗方法 | 第17-19页 |
·中药治疗 | 第17-18页 |
·西药治疗 | 第18页 |
·针灸治疗 | 第18页 |
·推拿治疗 | 第18-19页 |
·心理治疗 | 第19页 |
·其它疗法 | 第19页 |
4. 中医心理学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形神合一的唯物生命观 | 第20页 |
·心主神明的心身一元论 | 第20-21页 |
·五志分藏的系统整体观 | 第21页 |
·阴阳睡梦的水火既济观 | 第21页 |
·人格体质论 | 第21-22页 |
5. 中医心理学的常用治疗方法 | 第22-27页 |
·中医认知疗法 | 第22-24页 |
·说理开导法 | 第22-23页 |
·暗示解惑法 | 第23-24页 |
·中医行为疗法 | 第24-27页 |
·习见习闻法 | 第24页 |
·移情易性法 | 第24-25页 |
·导引气功疗法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 中医认知行为流程的制定 | 第27-31页 |
1. 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中医认知行为治疗理论与原则 | 第27页 |
·失眠患者常见的心理特点 | 第27-28页 |
2. 方案设计 | 第28页 |
3. 治疗流程 | 第28-30页 |
·第一阶段:全面评估,改变认知 | 第29页 |
·第二阶段:实施治疗,纠正行为 | 第29-30页 |
·第三阶段:监督维持,防止复发 | 第30页 |
4. 方案特点及要求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4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1-34页 |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1-32页 |
·诊断标准 | 第31-32页 |
·纳入标准 | 第32页 |
·排除标准 | 第32页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32页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32页 |
·睡眠各指标分级量化 | 第32-33页 |
·中医证候计分方法 | 第33-34页 |
·失眠病情轻重分级标准 | 第3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分组方法 | 第34页 |
·治疗方法 | 第34页 |
·观察指标 | 第34-35页 |
·量化评分方法 | 第35页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失眠的总体疗效 | 第35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35-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43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36-38页 |
·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安全性检测 | 第43页 |
4.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4-47页 |
1. 中医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机理 | 第44页 |
2. “形动神静”和“治未病”思想对防治失眠的意义 | 第44-45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45-47页 |
·问题 | 第45-46页 |
·展望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9页 |
附件一 | 第52-53页 |
附件二 | 第53-55页 |
附件三 | 第55-56页 |
附件四 | 第56-57页 |
附件五 | 第57-59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