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0-3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资料 | 第10-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Hanifin和Rajika AD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AD皮损严重度分级标准 | 第11页 |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剔除标准 | 第11-12页 |
·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第1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治疗方案 | 第12-13页 |
·治疗组 | 第12页 |
·对照组 | 第12-13页 |
·外用药物 | 第13页 |
·治疗疗程及注意事项 | 第13页 |
·观察内容及观察方法 | 第13-15页 |
·观察内容 | 第13-15页 |
·一般记录项目 | 第13页 |
·观察指标 | 第13-15页 |
·观察方法 | 第15页 |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15-16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6页 |
·统计分析 | 第16页 |
·依从性保障 | 第16-17页 |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4. 临床试验结果 | 第17-24页 |
·发病相关因素分析 | 第17-18页 |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 第18页 |
·基线分析 | 第18-21页 |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情况 | 第18-19页 |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第19页 |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19页 |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第19-20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SCORAD积分 | 第20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指数比较 | 第20-21页 |
·治疗结果 | 第21-24页 |
·两组患者不同访视点SCORAD积分比较 | 第21页 |
·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后SCORAD积分比较 | 第21-22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第22-23页 |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 | 第23页 |
·病情严重度和SCORAD积分、生活质量指数相关分析 | 第23-24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24页 |
·复发情况评价 | 第24页 |
5. 讨论 | 第24-33页 |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和难点 | 第24-25页 |
·特应性皮炎中“特应性”的理解 | 第25-26页 |
·立题依据 | 第26页 |
·方药分析 | 第26-30页 |
·导师治疗特应性皮炎临证经验 | 第30-32页 |
·重视脾胃 | 第30-31页 |
·护心安神 | 第31页 |
·内外合治 | 第31-32页 |
·调摄护理 | 第32页 |
·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33-35页 |
·实验研究 | 第33页 |
·样本和分组 | 第33页 |
·问卷调查 | 第33-34页 |
·药物剂型及浓度 | 第34页 |
·随访 | 第34-35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35-52页 |
1. 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的研究概况 | 第35-45页 |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命名沿革 | 第35-36页 |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36-38页 |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治疗 | 第38-44页 |
·内治法 | 第38-41页 |
·外治法 | 第41-42页 |
·内外合治 | 第42-43页 |
·针灸治疗 | 第43-44页 |
·特应性皮炎的中医药实验研究 | 第44-45页 |
2. 西医对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第45-51页 |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45页 |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第45-48页 |
·遗传因素 | 第45页 |
·变应原因素 | 第45-46页 |
·感染因素 | 第46-47页 |
·免疫失衡因素 | 第47-48页 |
·精神因素 | 第48页 |
·治疗研究 | 第48-51页 |
·药物治疗 | 第48-50页 |
·光化学疗法 | 第50-51页 |
·日常调护 | 第51页 |
3.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1 | 第58-59页 |
附录2 | 第59-60页 |
附录3 | 第60-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