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三) 选题意义及目的 | 第16-17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四)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29页 |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及其运用 | 第19-22页 |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界定 | 第19-20页 |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 第20-21页 |
·积极心理学的运用 | 第21-22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22-23页 |
·思想政治教育 | 第22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22-23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临的问题 | 第23页 |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6页 |
·教育服务对象的一致性 | 第23-24页 |
·教育目标一致但层次有高低 | 第24-25页 |
·教育原则相近但具体操作方法有明显差异 | 第25-26页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要求和原则 | 第26-29页 |
·运用要求 | 第26-27页 |
·运用原则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价值 | 第29-37页 |
·注入新的理念 | 第29-31页 |
·挖掘和塑造主体的积极潜能 | 第29-30页 |
·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 | 第30-31页 |
·提倡用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 | 第31页 |
·提供新的视角 | 第31-34页 |
·突出主体地位 | 第31-32页 |
·关注人的全而发展 | 第32页 |
·注重人的精神和成长需要 | 第32-33页 |
·积极体验式教学 | 第33-34页 |
·弥补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 第34-37页 |
·改进教育方法 | 第35页 |
·改善教育内容 | 第35-36页 |
·优化教育过程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 | 第37-49页 |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展 | 第37-40页 |
·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现与肯定 | 第37页 |
·转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欣赏与开放 | 第37-38页 |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追求幸福 | 第38页 |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自我决定 | 第38-39页 |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积极教育 | 第39-40页 |
·借鉴积极心理学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 | 第40-49页 |
·更注重善于发现和利用大学生的个人特长 | 第40-41页 |
·更注重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 第41-45页 |
·更注重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 第45-47页 |
·更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态度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运用积极心理学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9-64页 |
·运用积极心理学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径 | 第49-52页 |
·积极体验 | 第49-50页 |
·挖掘和塑造积极品质 | 第50-51页 |
·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51-52页 |
·运用积极心理学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种方法 | 第52-56页 |
·愿景鞭策法 | 第52-53页 |
·情感激励法 | 第53-54页 |
·情景感悟法 | 第54-55页 |
·榜样激励法 | 第55-56页 |
·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第56-64页 |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成功信心 | 第57-59页 |
·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 | 第59-60页 |
·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感恩·诚信·责任”教育 | 第60-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一 | 第69-70页 |
附录二 | 第70-72页 |
附录三 | 第72-78页 |
附录四 | 第7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