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 | 第16-19页 |
·广西石漠化及其治理研究 | 第19-22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 第27-41页 |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工程方法论 | 第27-29页 |
·WSR系统工程方法论产生背景及概念内涵 | 第27-28页 |
·WSR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原则与一般步骤 | 第28-29页 |
·WSR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9页 |
·小流域尺度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 | 第29-31页 |
·小流域的界定 | 第29-30页 |
·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必要性 | 第30页 |
·小流域治理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 第30-31页 |
·案例推理(CBR)理论及其应用 | 第31-34页 |
·CBR的起源与发展 | 第31-32页 |
·CBR的优点与工作原理 | 第32-33页 |
·CBR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 第34-40页 |
·耦合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34-35页 |
·耦合理论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石漠化治理模式系统耦合的动力机制与功能结构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41-5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41-48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41-43页 |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43-44页 |
·研究区石漠化面积及基本特征 | 第44-47页 |
·研究区石漠化的驱动机制 | 第47-48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48-49页 |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基于WSR的石漠化治理模式理论体系构建 | 第51-65页 |
·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 第51-54页 |
·石漠化治理及其模式 | 第51-52页 |
·石漠化治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 第52-53页 |
·石漠化治理模式的分类体系 | 第53-54页 |
·基于WSR理论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创新设计 | 第54-63页 |
·WSR方法应用于石漠化治理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54-55页 |
·WSR方法下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工作步骤 | 第55-62页 |
·WSR方法论在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中应用的作用和意义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基于小流域的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 | 第65-85页 |
·广西石漠化小流域构建 | 第65-77页 |
·几何小流域划分 | 第66-71页 |
·实体小流域构建 | 第71-72页 |
·治理小流域构建 | 第72-77页 |
·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 | 第77-84页 |
·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 | 第77-79页 |
·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 | 第79-82页 |
·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执行的保障措施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基于CBR的广西石漠化治理模式案例库设计与实现 | 第85-103页 |
·设计目标与原则 | 第85-86页 |
·设计目标 | 第85页 |
·设计原则 | 第85-86页 |
·系统总体构架 | 第86-89页 |
·系统结构总体设计 | 第86-87页 |
·系统推理总体结构 | 第87-88页 |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第88-89页 |
·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构建方法 | 第89-94页 |
·案例的描述方法 | 第89-90页 |
·案例的检索与匹配 | 第90-92页 |
·案例的调整与学习 | 第92-94页 |
·系统开发与实现 | 第94-102页 |
·数据入库标准与方法 | 第94页 |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94-95页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95-97页 |
·系统实现与模块主要功能演示 | 第97-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7 章基于耦合理论的石漠化理模式优化及示范 | 第103-13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04-109页 |
·团乐小流域概况 | 第104-107页 |
·驮堪小流域概况 | 第107-109页 |
·石漠化治理模式构建及优化 | 第109-119页 |
·相似案例的筛选 | 第109-110页 |
·治理模式的设计 | 第110-116页 |
·治理模式的优化 | 第116-119页 |
·石漠化治理效益的耦合评价 | 第119-128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19-121页 |
·指标变量的获取与权重的确定 | 第121-123页 |
·耦合量度计算方法 | 第123-125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125-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31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5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个人简历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