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热工过程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灰关联分析算法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支持向量机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及发展 | 第19-25页 |
·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模型预测控制的发展 | 第21-24页 |
·支持向量机在模型预测控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直吹式制粉系统及机组负荷控制原理 | 第27-46页 |
·双进双出钢球磨直吹式制粉系统工作原理 | 第27-29页 |
·磨煤机出力 | 第29-32页 |
·直吹式制粉出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0页 |
·磨煤机通风量 | 第33-35页 |
·磨煤机出口温度 | 第35-37页 |
·磨煤机料位 | 第37-39页 |
·磨煤机工作转速 | 第39-40页 |
·制粉出力与机组负荷控制 | 第40-43页 |
·火力发电流程 | 第40页 |
·机组负荷控制 | 第40-42页 |
·制粉出力对机组变负荷性能影响 | 第42-43页 |
·制粉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43-45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4页 |
·解决思路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制粉系统出力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第46-63页 |
·灰关联分析算法原理及其改进 | 第46-59页 |
·灰关联分析算法原理 | 第46-52页 |
·基于层次分析的一致关联度法 | 第52-59页 |
·制粉出力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第59-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基于动态密度加权LS-SVM的制粉出力预测模型 | 第63-95页 |
·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63-72页 |
·LS-SVM原理 | 第63-64页 |
·加权LS-SVM | 第64-67页 |
·密度加权LS-SVM | 第67-72页 |
·动态密度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72-79页 |
·动态LS-SVM | 第72-74页 |
·动态加权LS-SVM | 第74-75页 |
·动态密度加权LS-SVM | 第75-77页 |
·仿真分析 | 第77-79页 |
·制粉出力预测模型 | 第79-93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现场实验研究 | 第80-93页 |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直吹式制粉出力的预测控制 | 第95-128页 |
·前言 | 第95-96页 |
·基本原理 | 第96-102页 |
·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 第96-97页 |
·最优预见控制 | 第97-101页 |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101-102页 |
·基于改进PSO的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 第102-105页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 | 第102-104页 |
·基于NPSO的NMPC | 第104-105页 |
·制粉出力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 | 第105-108页 |
·制粉出力预测控制基本结构 | 第105-107页 |
·滚动优化 | 第107页 |
·反馈校正 | 第107-108页 |
·基于机组负荷模型的预见式参考轨迹 | 第108-115页 |
·机组负荷预测模型 | 第108-113页 |
·预见式参考轨迹 | 第113-115页 |
·预见步数的选取 | 第115页 |
·模拟实验研究 | 第115-121页 |
·模拟实验台 | 第115-117页 |
·模拟实验 | 第117-121页 |
·机组负荷突变的制粉出力控制 | 第121-126页 |
·机组负荷突变分析 | 第121-122页 |
·控制系统设计 | 第122-123页 |
·前馈矩阵的推导 | 第123-125页 |
·控制系统仿真 | 第125-126页 |
·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制粉出力实时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 第128-138页 |
·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 第128-133页 |
·系统的硬件构成 | 第129-130页 |
·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130-133页 |
·系统中部分关键技术实现 | 第133-134页 |
·监控系统的主要界面 | 第134-136页 |
·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结论 | 第138-140页 |
·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