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图表目录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第2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第11-15页 |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 第11-12页 |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页 |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页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1-12页 |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宗旨 | 第12页 |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 第12-15页 |
·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滞后性 | 第12-13页 |
·指标体系的知名度有待提高 | 第13-14页 |
·学术界指标体系构建的百家争鸣 | 第14-15页 |
第3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代表 | 第15-19页 |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 第15-16页 |
·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17页 |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 第17-19页 |
第4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劣分析 | 第19-26页 |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22页 |
·首创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19页 |
·“进步率”分析不够客观和公平 | 第19-21页 |
·“转移贡献”的内容亟待完善 | 第21-22页 |
·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4页 |
·首创“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部分 | 第22页 |
·评价结果的计算方法有失妥当 | 第22-23页 |
·部分具体指标考虑片面化 | 第23-24页 |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 第24-26页 |
·实践性地引入定性指标 | 第24页 |
·对目标值的期望缺乏现实的依据 | 第24页 |
·权重划分不合理且部分指标关联度低 | 第24-26页 |
第5章 国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验的借鉴 | 第26-33页 |
·国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代表 | 第26-29页 |
·环境可持续指数ESI | 第26-28页 |
·环境绩效指数EPI | 第28-29页 |
·优劣分析及经验借鉴 | 第29-33页 |
·环境可持续指数ESI | 第29-31页 |
·环境绩效指数EPI | 第31-33页 |
第6章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六点建议 | 第33-39页 |
·注重公众的理解度与参与度 | 第33-34页 |
·构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5页 |
·加大改善类指标的权重 | 第35-36页 |
·环境类和经济类指标权重不宜过大 | 第35页 |
·注重改善类和共享率类指标的选取 | 第35-36页 |
·指标体系中不适宜引入定性指标 | 第36页 |
·适当引入“公众参与”类指标 | 第36-37页 |
·着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指标 | 第37-39页 |
·简化指标数目,节约计算时间 | 第37页 |
·及时更新为关联度更高的指标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个人简介 | 第42-43页 |
导师简介 | 第43-44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