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1 绪论 | 第13-29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8页 |
| ·地下立交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8-25页 |
| ·国内现状 | 第18-22页 |
| ·国外现状 | 第22-2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主要难点 | 第27页 |
|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 2 地下立交区域主线隧道断面设计及施工顺序优化研究 | 第29-61页 |
| ·北京市地质概况 | 第29-33页 |
| ·地质构造 | 第30页 |
| ·土层概况 | 第30-32页 |
| ·地下水 | 第32页 |
| ·地质条件对隧道建设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地下互通立交主线隧道横断面参数确定方法 | 第33-38页 |
| ·地下互通立交主线隧道交叠处施工顺序优化模拟研究 | 第38-59页 |
| ·MIDAS/GTS简介 | 第38-42页 |
| ·数值模型 | 第42-43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3-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3 立交区域主线隧道合理间距模拟研究 | 第61-93页 |
| ·并行及交叉隧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1-68页 |
| ·不同间距主线隧道施工方案及数值模型 | 第68-70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91页 |
| ·土体沉降 | 第70-85页 |
| ·立交部位洞周位移 | 第85-90页 |
| ·初期支护内力 | 第90-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4 地下立交尺度规模与分岔部位线形优化及施工方法研究 | 第93-135页 |
| ·地下互通立交总体布局形式与尺度规模 | 第93-99页 |
| ·地下互通立交布局形式 | 第95-96页 |
| ·"十"字形地下互通立交规模 | 第96-99页 |
| ·匝道隧道研究 | 第99-114页 |
| ·匝道隧道轮廓 | 第99-101页 |
| ·匝道隧道线形研究 | 第101-113页 |
| ·匝道隧道进、出口合理位置研究 | 第113-114页 |
| ·分岔部位优化研究 | 第114-119页 |
| ·变速段隧道长度确定 | 第115页 |
| ·变速段隧道结构平面布置方式研究 | 第115-116页 |
| ·分岔隧道变截面处断面轮廓优化 | 第116-118页 |
| ·变速段台阶式布置线形优化 | 第118-119页 |
| ·连拱段中隔墙优化研究 | 第119-121页 |
| ·小间距段研究 | 第121-122页 |
| ·分岔部位施工技术方法研究 | 第122-127页 |
| ·小间距段施工技术方法 | 第124-125页 |
| ·连拱段施工技术方法 | 第125-126页 |
| ·台阶变断面段施工技术方法 | 第126-127页 |
| ·地下互通立交结构分析系统及施工监测数据分析反馈系统 | 第127-134页 |
| ·地下互通立交结构分析系统 | 第128-131页 |
| ·施工监测数据分析反馈系统 | 第131-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 5 地下立交隧道上下层交叠处"零间距"施工技术研究 | 第135-153页 |
| ·立交隧道上下层交叉重叠处零间距施工工法 | 第135-137页 |
| ·"零间距工法"建模与开挖 | 第137-140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40-148页 |
| ·外二次衬砌上最大最小主应力 | 第140-142页 |
| ·上部初期支护弯矩 | 第142-145页 |
| ·上部隧道锁脚锚杆轴力 | 第145-146页 |
| ·隧道基坑边墙锚杆 | 第146-148页 |
| ·与普通工法的比较 | 第148-152页 |
| ·地表沉降对比分析 | 第149-150页 |
| ·隧道初支结构变形对比分析 | 第150页 |
| ·隧道初支结构弯矩对比分析 | 第150-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53-15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53-154页 |
| ·论文展望 | 第154-1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7-163页 |
| 附录A | 第163-175页 |
| 作者简历 | 第175-179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