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美学论文

论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内涵

中文摘要第1-19页
ABSTRACT第19-24页
RESUME第24-29页
导言第29-69页
 第一节 杜夫海纳生平及其基本美学思想第29-38页
 第二节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中法研究状况第38-55页
  一、法国研究状况第38-46页
  二、国内研究状况第46-55页
 第三节 本文论题的缘起、意义及研究思路第55-69页
  一、论题的缘起第55-62页
  二、论题的价值和意义第62-64页
  三、本文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第64-69页
第一章 审美知觉意向性——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第69-87页
 第一节 审美知觉意向性的理论来源第70-77页
  一、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吸收和继承第70-73页
  二、对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批判和改造第73-77页
 第二节 审美知觉意向性的理论建构第77-84页
  一、一般知觉与审美知觉第77-79页
  二、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第79-81页
  三、"现象学循环"中的审美知觉与审美对象第81-84页
 第三节 审美知觉意向性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第84-87页
第二章 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的互为存在——杜夫海纳美学思想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具体展开 #73■第87-108页
 第一节 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的静态体现第87-97页
  一、审美对象的"自在"与审美知觉的"自为"第87-89页
  二、审美对象的"自为"与审美知觉的"自在"第89-94页
  三、审美对象的"为我们"与审美知觉的"为对象"第94-97页
 第二节 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的动态展开第97-108页
  一、审美对象的感性与审美知觉的肉体第97-99页
  二、审美对象的再现与审美知觉的想象第99-103页
  三、审美对象的表现与审美知觉的情感第103-105页
  四、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辩证法实现第105-108页
第三章 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相遇共存——杜夫海纳美学思想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深度居存第108-131页
 第一节 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主体间性关系第108-120页
  一、审美对象的自律世界第109-113页
  二、表现世界的时空基础第113-117页
  三、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间性关系第117-120页
 第二节 情感先验:对象"准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契合根基第120-131页
  一、康德的先验概念第120-122页
  二、舍勒对康德先验概念的批判第122-125页
  三、杜夫海纳对先验概念的生存论改造第125-128页
  四、杜夫海纳的情感先验第128-131页
第四章 自我与他人的交往对话——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范畴建构第131-158页
 第一节 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生存论交往对话第131-142页
  一、创作主体在审美对象中的显现第131-134页
  二、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间性关系第134-138页
  三、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复数化第138-142页
 第二节 自我与他人的生存论交往对话第142-158页
  一、他人的出场与自我本真生存的找寻第142-145页
  二、作为差异性双方的自我与他人第145-149页
  三、自我与他人:差异中的主体间性第149-158页
第五章 人类与自然的本源和谐——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主体间性终极关怀第158-190页
 第一节 作为创作者的人类与发出召唤的造化自然第158-175页
  一、"灵感诗人"第159-164页
  二、与人共在的造化自然第164-169页
  三、造化自然与诗人的召唤和应答第169-175页
 第二节 作为欣赏者的人类与显现自身的造化自然第175-190页
  一、自然性在艺术审美对象中的显露与造化自然的显现第176-180页
  二、自然性在自然审美对象中的显露与造化自然的显现第180-185页
  三、人类与造化自然的本源和谐第185-190页
第六章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主体间性内涵的比较研究第190-227页
 第一节 "人—物"关系维度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杜夫海纳的主体间性与茵加登的主客间性比较第191-199页
 第二节 "人—人"关系维度的主体间性范畴建构第199-218页
  一、"人—人"关系的审美经验层面:杜夫海纳的知觉主体间性与乔治.普莱的意识主体间性比较第200-207页
  二、"人—人"关系的生存论哲学层面:杜夫海纳与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主体间性范畴建构比较第207-218页
 第三节 "人类—自然"关系维度的主体间性终极关怀:杜夫海纳主体间性与马丁.布伯"我—你"关系比较第218-227页
结语第227-233页
附录一 杜夫海纳生平年表第233-235页
附录二 杜夫海纳学术著作目录第235-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59页
致谢第259-2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61-26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林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及其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研究
下一篇:利奥塔的“崇高美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