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烟幕全遮蔽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8页
   ·国内外烟幕遮蔽能力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8-25页
     ·烟幕理论研究现状第18-23页
     ·边缘检测研究现状第23-25页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烟幕遮蔽特性研究第27-45页
   ·烟幕遮蔽效应第27-35页
     ·烟幕对人眼的视觉系统的遮蔽效应第27-28页
     ·烟幕对微光成像系统的遮蔽效应第28-29页
     ·烟幕对被动红外成像系统的影响第29-30页
     ·烟幕对波门跟踪的影响第30-34页
     ·烟幕对相关跟踪器的影响第34-35页
   ·烟幕遮蔽能力测量原理第35-39页
     ·透过率第35页
     ·吸收系数第35-36页
     ·全遮蔽能力第36页
     ·可见光TOP测量原理第36-37页
     ·红外TOP测量原理第37-39页
   ·基于Mie理论的TOP数学模型第39-44页
     ·基本原理第39-41页
     ·应用范围的讨论第41页
     ·不同粒度情况下TOP数学模型建立第41-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烟幕有效面积边缘检测算法研究第45-61页
   ·烟幕图像获取的硬件配置与工作流程第45-46页
   ·红外热成像探测系统信噪比第46-47页
   ·数学形态学基本算法第47-51页
     ·形态学几个相关概念第47-49页
     ·形态学算子设计第49-51页
   ·基于多尺度数学形态学烟幕图像有效面积检测第51-56页
     ·多尺度形态学算法应用第51-53页
     ·仿真结果第53-56页
   ·数学形态学算法与其他算法比较第56-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4章 烟幕全遮蔽能力测量系统的研制第61-82页
   ·照度与粒度测量系统第61-67页
     ·可见光波段检测装置第62-64页
     ·红外波段检测装置第64-65页
     ·10.6μm激光检测装置第65-66页
     ·粒度测量装置第66-67页
   ·光源位置检测系统第67-71页
     ·自动光源移动驱动器设定第68-69页
     ·自动光源移动控制信号接口第69-70页
     ·旋转编码器第70-71页
   ·控制系统第71-80页
     ·多参数检测控制系统第72页
     ·光源移动控制模块第72-73页
     ·温度的PID控制第73-74页
     ·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第74-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5章 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第82-100页
   ·TOP测试结果及不确定度分析第82-95页
     ·可见光波段测试结果第82-87页
     ·光纤光谱仪测试结果第87-89页
     ·红外三波段及10.6μm激光测试结果第89-90页
     ·不确定度分析第90-95页
   ·不同粒径对TOP的影响第95-99页
     ·磷烟幕粒径分布规律第95-97页
     ·磷烟幕不同粒径分布情况下的计算结果第97-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0页
附录第110-11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个人简历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l-Ti-B4C体系燃烧合成行为及钢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下一篇:EBPR系统中聚磷菌与聚糖菌的竞争和调控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