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9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 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 第11-15页 |
2. 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特色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 特色与难点 | 第17-19页 |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及其重要作用 | 第19-23页 |
(一)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 第19-20页 |
(二)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三)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作用 | 第21-23页 |
1. 提供地方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增强地方政府的凝聚力,确保地方政府顺利履行职责 | 第21页 |
2. 促进地方社会信任水平提高,保证社会稳定 | 第21-22页 |
3. 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支持 | 第22-23页 |
二、治理理论及其与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联性 | 第23-32页 |
(一) 治理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1. 治理的源起 | 第23页 |
2. 治理的概念和特点 | 第23-25页 |
(二) 治理理论对于我国的适用性 | 第25-26页 |
(三) 治理理论与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关联性 | 第26-29页 |
1. 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治理的契合 | 第26-28页 |
2. 治理促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 第28页 |
3. 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促进治理的实现 | 第28-29页 |
(四) 治理理论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 第29-32页 |
1. 地方政府民主化程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 第29-30页 |
2. 地方政府行为法制化程度和公共政策规范程度 | 第30页 |
3. 地方政府透明化程度和公务员廉洁程度 | 第30-32页 |
三、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在治理视角下的成因分析 | 第32-38页 |
(一) 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1. 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出现"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 第32页 |
2.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缺乏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 第32-33页 |
3. 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 | 第33-34页 |
4. 地方政府部门绩效相对较低,公共服务滞后 | 第34-35页 |
(二) 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1. 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 第35页 |
2. 地方政府治理过程中法制、效率的缺失 | 第35-36页 |
3. 多元治理理念的缺失 | 第36页 |
4. 我国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公众参与滞后 | 第36-38页 |
四、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 第38-46页 |
(一) 加快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 第38-39页 |
(二) 优化地方政府公共政策过程 | 第39-40页 |
1.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 第39页 |
2. 建立完善的民意表达机制和公共政策反馈机制 | 第39页 |
3. 提升政策执行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 第39-40页 |
4. 推进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完善行政审批制度 | 第40页 |
(三) 规范地方政府的治理行为 | 第40-41页 |
1. 完善行政法规,加大对地方政府监督力度,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进行 | 第40-41页 |
2. 完善地方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和方法提高治理效率 | 第41页 |
(四) 大力引入多元治理理念,促进和完善公众参与 | 第41-42页 |
(五) 引导公民社会合理发展,积极促进和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 第42-46页 |
1. 培养公民精神,促进公民社会形成 | 第42-43页 |
2. 积极促进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 | 第43-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