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城市社会学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哈尔滨市松北镇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课题背景第9-10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理论意义第10页
     ·现实意义第10页
   ·研究方法第10-11页
   ·文献综述第11-15页
     ·城市化理论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关于适应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第14-15页
   ·概念阐释及相关界定第15-19页
     ·概念阐释第15-16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操作化第16-19页
第2章 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第19-25页
   ·调查前的研究设计第19-20页
     ·调查对象的确定第19页
     ·调查方法的选择第19-20页
     ·探索性调查第20页
   ·正式访谈阶段第20-21页
   ·访谈结果呈现第21-25页
     ·失地农民征地状况整体描述第21-22页
     ·失地农民个体特征描述第22-25页
第3章 松北镇失地农民经济层面适应问题分析第25-37页
   ·经济层面的几个显著问题第25-31页
     ·松北镇失地农民的失地补偿问题第25-28页
     ·松北镇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第28-29页
     ·松北镇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第29-31页
     ·松北镇失地农民消费水平偏低第31页
   ·产生经济层面问题的原因分析第31-36页
     ·失地农民自身原因第31-32页
     ·政府原因第32-35页
     ·社会制度原因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松北镇失地农民社会层面适应问题分析第37-48页
   ·社会层面适应的主要特征第37-40页
     ·失地农民社会交往的同质性第37-38页
     ·失地农民社会交往的双重性第38-40页
   ·产生同质性及双重性的原因探讨第40-42页
     ·交往同质性原因探讨第40-42页
     ·交往双重性原因探讨第42页
   ·扩展失地农民社会交往范围的途径第42-47页
     ·提高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能力第42-44页
     ·丰富失地农民的交往内容与交往中介第44页
     ·建立失地农民的“自组织”体系第44-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5章 松北镇失地农民心理层面适应问题分析第48-57页
   ·从社会认同角度看心理层面适应现状第48-50页
     ·社会认同的概念及内涵第48-49页
     ·松北镇失地农民社会认同现状第49-50页
   ·心理层面不适应的原因分析第50-53页
     ·文化滞后及制度“无力”第51-52页
     ·失地农民的群体位置因素第52-53页
   ·增强失地农民心理认同的途径第53-55页
     ·积极方法的积极社会调适第53-55页
     ·消极方法的积极社会调适第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结论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会适应问题访谈提纲第63-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组织结构研究
下一篇:中小企业物流优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