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排列的飞秒光丝及太赫兹产生控制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超短强激光脉冲在空气中产生太赫兹辐射 | 第12-13页 |
·飞秒光丝的形成 | 第12-13页 |
·基于飞秒光丝的太赫兹产生 | 第13页 |
·激光诱导分子排列取向 | 第13-16页 |
·分子绝热和非绝热(无外场)排列取向 | 第14-15页 |
·分子排列取向在超快光学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选题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 第16-1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7-18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分子无外场排列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分子无外场排列的理论模型 | 第19-20页 |
·分子排列引起的折射率调制 | 第20-23页 |
·分子排列引起的介质折射率改变 | 第21页 |
·分子排列引起的交叉聚(散)焦效应 | 第21-22页 |
·影响介质非线性折射率的其他主要因素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于分子排列的飞秒光丝相互作用 | 第24-32页 |
·空间平行双色飞秒光丝间的相互作用 | 第24-31页 |
·实验装置与探测技术 | 第24-25页 |
·飞秒光丝之间的吸引、排斥和强度调制 | 第25-30页 |
·飞秒光丝的光谱调制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基于分子排列的太赫兹产生控制 | 第32-48页 |
·飞秒光丝产生太赫兹辐射的理论模型 | 第33-35页 |
·四波混频模型 | 第33页 |
·光电流模型 | 第33-35页 |
·分子排列对双色场中太赫兹产生的强度调制 | 第35-43页 |
·实验装置与探测技术 | 第35-37页 |
·基波与二次谐波偏振相互平行 | 第37-41页 |
·基波与二次谐波偏振相互垂直 | 第41-43页 |
·分子排列对双色场中太赫兹产生的偏振调制 | 第43-47页 |
·泵浦光延时的影响 | 第43-44页 |
·泵浦光强度的影响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