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2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24-42页 |
1.1 国内外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1.1.1 长期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第24-28页 |
1.1.1.1 长期施肥对土壤大量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24-26页 |
1.1.1.2 长期施肥对土壤中量营养元素的影响 | 第26页 |
1.1.1.3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26-27页 |
1.1.1.4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27页 |
1.1.1.5 长期施肥对土壤其它性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1.1.2 长期施肥对土壤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28-29页 |
1.1.3 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页 |
1.1.4 长期施肥对温室气体CH_4排放的影响 | 第29-30页 |
1.2 营养元素对作物生理效应研究 | 第30-33页 |
1.2.1 根系生理效应 | 第30-32页 |
1.2.2 小麦抗逆生理效应 | 第32-33页 |
1.3 植物对钾素的吸收利用及农田生态系统钾素循环、平衡的研究概况 | 第33-42页 |
1.3.1 植物吸收利用钾素研究的一些进展 | 第33-36页 |
1.3.2 农田生态系统钾素循环、平衡的研究 | 第36-38页 |
1.3.3 土壤钾离子吸附、解吸研究 | 第38-42页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42-47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2-44页 |
2.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44-46页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47-54页 |
3.1 试验基地概况 | 第47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47-49页 |
3.3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9-54页 |
3.3.1 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养分的测定 | 第49页 |
3.3.2 土壤酶活的测定 | 第49页 |
3.3.3 植物几种酶活性的测定 | 第49-50页 |
3.3.4 根系样品的采集及测定 | 第50页 |
3.3.5 小麦茎、叶石腊切片的制作 | 第50-51页 |
3.3.6 小麦籽粒品质的测定 | 第51页 |
3.3.7 土壤K~+吸附解吸动力学的测定 | 第51-53页 |
3.3.8 钾素平衡的研究 | 第53-54页 |
第四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54-126页 |
4.1 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养分的吸收、分配及对品质的影响 | 第54-89页 |
4.1.1 不同处理土壤养分供应特征 | 第54-61页 |
4.1.1.1 十年施肥土壤基础肥力供应的变化 | 第54-59页 |
(1)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 第54-55页 |
(2) 土壤氮素肥力的变化 | 第55-56页 |
(3) 土壤磷素肥力的变化 | 第56-57页 |
(4) 土壤钾素肥力的变化 | 第57-59页 |
4.1.1.2 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养分供应变化特征 | 第59-61页 |
4.1.2 十年不同施肥对土壤几种酶活的影响 | 第61-65页 |
(1) 脲酶(Urease,URE) | 第62页 |
(2) 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 第62-64页 |
(3)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 | 第64页 |
(4) 磷酸酶(Phosphatase) | 第64页 |
(5) 土壤酶活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64-65页 |
(6) 土壤酶活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关系 | 第65页 |
4.1.3 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的变化 | 第65-68页 |
4.1.4 不同处理冬小麦根、茎叶中养分含量的分布 | 第68-71页 |
(1) 根系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68页 |
(2) 茎叶中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68-71页 |
4.1.5 冬小麦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71-77页 |
(1) 根系中PPO、CAT、POD活性的变化 | 第71-74页 |
(2) 叶片中PPO、CAT、POD活性的变化 | 第74-77页 |
4.1.6 冬小麦根系活力的变化特征 | 第77-79页 |
4.1.7 小麦生长与养分、酶活的关系 | 第79-85页 |
4.1.7.1 土壤养分供应与土壤酶活的关系 | 第79-82页 |
4.1.7.2 土壤养分与冬小麦根系、叶片酶活及根系活力的关系 | 第82-85页 |
4.1.8 不同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85-89页 |
4.2 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对钾素利用的研究 | 第89-109页 |
4.2.1 冬小麦对钾素的吸收与土壤钾素变化的关系 | 第89-92页 |
4.2.1.1 冬小麦对钾素的吸收与积累 | 第89-90页 |
4.2.1.2 冬小麦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素的利用 | 第90-91页 |
4.2.1.3 土壤供钾动态与小麦吸收的关系 | 第91-92页 |
4.2.2 冬小麦对钾素利用与分配 | 第92页 |
4.2.3 钾素对冬小麦根系生态特征的影响 | 第92-99页 |
4.2.3.1 施钾肥对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93-94页 |
4.2.3.2 施钾肥对冬小麦根干物重的影响 | 第94页 |
4.2.3.3 施钾肥对冬小麦根系在不同土层生态分布的影响 | 第94-95页 |
4.2.3.4 施钾肥对冬小麦根冠比的影响 | 第95-97页 |
4.2.3.5 根系发育对小麦产质的影响 | 第97-99页 |
4.2.4 钾素对小麦茎、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99-109页 |
4.2.4.1 钾促进小麦茎杆细胞壁、维管束的发育与形成 | 第99-108页 |
4.2.4.2 钾素促进叶脉厚角组织的发育 | 第108-109页 |
4.3 稻麦轮作期内钾素平衡的研究 | 第109-126页 |
4.3.1 十年定位施肥紫色土钾素形态含量变化 | 第109-114页 |
(1) 水溶性钾(Water soluble K,WSK) | 第109-110页 |
(2) 非特殊吸附态钾(Non-specifically adsorbed K.N SAK) | 第110-111页 |
(3) 特殊吸附态钾(Specifically adsorbed K,SAK) | 第111-112页 |
(4) 非交换性钾(Non-exchangeable K,NEK) | 第112-113页 |
(5) 矿物钾(Mineral K,MRK) | 第113-114页 |
4.3.2 中性紫色土K~+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 | 第114-121页 |
4.3.2.1 平衡时间与吸附、解吸量 | 第116页 |
4.3.2.2 反应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第116-117页 |
4.3.2.3 K~+吸附、解吸率与时间的关系 | 第117-119页 |
4.3.2.4 K~+吸附、解吸动力学模型适用性比较 | 第119-121页 |
4.3.3 稻麦轮作土壤—作物系统中钾素平衡的研究 | 第121-126页 |
4.3.3.1 钾素养分的输入 | 第122页 |
4.3.3.2 钾素养分的输出 | 第122-123页 |
4.3.3.3 作物钾素的残留 | 第123-124页 |
4.3.3.4 钾素平衡 | 第124-126页 |
第五部分 结论与讨论 | 第126-136页 |
5.1 本研究初步取得的结论 | 第126-131页 |
5.1.1 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是全面维持和提高紫色土基础肥力的有效措施 | 第126-127页 |
(1) 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是中性紫色土上保持养分平衡供应的主要施肥措施 | 第126页 |
(2) 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是有效改善紫色土酶活的重要手段 | 第126-127页 |
5.1.2 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体内酶活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1) 施肥增大了小麦对养分的吸收 | 第127-128页 |
(2) 施肥提高了小麦体内酶的活性 | 第128页 |
(3) 施肥对小麦根系活力、产量品质的影响显著 | 第128页 |
5.1.3 冬小麦对钾素的吸收与土壤钾素供应变化的关系 | 第128-129页 |
(1) 冬小麦对钾素的吸收与积累 | 第129页 |
(2) 冬小麦对钾素的利用 | 第129页 |
(3) 土壤供钾动态与小麦吸收的关系 | 第129页 |
5.1.4 钾素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茎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1) 钾素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29-130页 |
(2) 钾素对小麦茎、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130页 |
5.1.5 稻麦轮作期内土壤—作物系统中钾素平衡状况 | 第130-131页 |
(1) 中性紫色土K~+吸附、解吸动力学 | 第130-131页 |
(2) 十年不同施肥土壤钾素形态的平衡状况 | 第131页 |
(3) 稻麦轮作,土壤—作物体系钾素的亏缺与盈余 | 第131页 |
5.2 本研究中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 第131-136页 |
5.2.1 关于钾肥水平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 第131-132页 |
5.2.2 关于钾营养效率与植物基因型差异 | 第132-133页 |
5.2.3 关于长期施肥对紫色土肥力、环境的影响 | 第133-136页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136-152页 |
第七部分 附录(正文中一些插图的相关数据) | 第152-156页 |
第八部分 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6-157页 |
第九部分 致谢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