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冶金技术论文--微生物冶金论文

铜硫化矿生物浸出高效菌种选育及浸出机理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前言第16-1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8-41页
   ·硫化矿生物提取冶金研究与应用概况第18-20页
   ·硫化矿细菌浸出的直接间接作用的介绍及讨论第20-23页
     ·直接作用第21-23页
     ·间接作用第23页
     ·直接间接作用第23页
   ·浸矿自养细菌培养研究的现状与进展第23-31页
     ·亚铁液体培养第23-26页
       ·铁的细菌氧化溶液化学第24-25页
       ·细菌氧化亚铁工艺参数第25-26页
     ·浸矿自养菌固体培养研究第26-31页
       ·浸矿自养菌固体培养基的种类与特性第26-28页
       ·浸矿自养菌固体培养难点第28-29页
       ·固体培养的研究进展第29-31页
   ·硫化矿细菌浸出的菌种选育研究进展第31-36页
     ·种的筛选第31-34页
     ·浸矿微生物工业育种研究第34-35页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35-36页
   ·生物提取的工艺因素第36-38页
     ·金属离子的影响第36页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第36-37页
     ·其它因素的影响第37-38页
   ·细菌浸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和本文研究目标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41-47页
   ·实验材料第41-42页
     ·矿样第41-42页
     ·菌种第42页
     ·琼脂第42页
   ·研究方法第42-44页
     ·摇瓶细菌浸出第42页
     ·细菌柱浸第42-43页
     ·菌种培养与选育第43-44页
       ·摇瓶培养第43页
       ·总菌数计数第43页
       ·固体培养第43页
       ·紫外诱变第43-44页
       ·复合诱变第44页
     ·银的氰化浸出第44页
   ·分析手段第44-47页
     ·原子吸收法第44页
     ·亚铁滴定测定法第44-45页
     ·游离氰滴定测定法第45页
     ·X-射线分析第45页
     ·扫描电镜分析第45页
     ·Zeta电位测定第45页
     ·pH测定第45页
     ·显微摄相和生物显微镜观察第45页
     ·细菌计数第45-46页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46-47页
第三章 浸矿细菌生理生化和生态机制第47-63页
   ·两种浸矿菌种的氧化性能第47-49页
     ·T.f6和T.t_2对Fe_(aq)~(2+)的氧化第47页
     ·T.f6和T.t_2对S~0的氧化第47-48页
     ·T.f6和T.t_2对硫化铜(CuS)的氧化第48-49页
     ·T.f6和T.t_2对黄铜矿的氧化第49页
   ·组合菌种的浸矿效果第49-50页
   ·不同能源富集培养的细菌的浸出性能、主要种类及其表面电位第50-55页
     ·不同能源富集培养的细菌及其组合对黄铜矿精矿的浸出第51-52页
     ·不同培养菌的种类鉴定第52-54页
     ·不同培养菌的Zeta电位测定第54-55页
   ·T.f15 S~(2-)氧化缺陷型菌株、T.t菌和正常T.f菌浸出黄铜矿精矿的比较第55-56页
   ·浸矿细菌的生理、生态与浸矿作用探讨第56-62页
     ·从细菌的能量代谢活动看细菌浸矿第57-59页
       ·能量与酶第57-58页
       ·电子传递链与ATP合成酶的分析讨论第58-59页
     ·菌种的作用和地位由其内在的氧化生理特性所决定第59-60页
     ·细菌的作用能力的强弱与环境条件的影响第60页
     ·同种菌种内有不同的氧化生理状态和作用第60-61页
     ·细菌浸出机理的氧化生理研究对菌种选育的意义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金属离子、S~0及H~+对细菌氧化Fe_(aq)~(2+)及黄铜矿精矿细菌浸出的影响第63-78页
   ·金属离子或其它物质对细菌氧化Fe_(aq)~(2+)的影响研究第63-67页
     ·Ag~+对细菌氧化Fe~_(aq)(2+)的抑制作用第63-64页
     ·Cu~(2+)对细菌氧化Fe_(aq)~(2+)的促进作用第64页
     ·Cu~(2+)对Ag~+抑制的拮抗作用第64-65页
     ·S~0对细菌氧化Fe_(aq)~(2+)的抑制作用第65-66页
     ·pH对细菌氧化Fe_(aq)~(2+)的影响第66页
     ·金属离子或S~0及H~+对细菌氧化Fe_(aq)~(2+)的影响机理探讨第66-67页
   ·Ag~+对黄铜矿精矿细菌浸出的影响研究第67-74页
     ·不同浸出条件对黄铜矿精矿中的铜的浸出的影响第68-69页
     ·Ag~+对细菌溶出的铁的价态的影响第69页
     ·Ag~+对细菌浸出溶液中总铁的影响第69-70页
     ·Ag~+对浸出溶液中pH的影响第70-71页
     ·Ag~+对游离菌生长的影响第71页
     ·浸渣分析第71-73页
     ·Ag~+影响细菌浸出黄铜矿精矿的机理第73-74页
       ·Ag~+抑制细菌氧化Fe_(aq)~(2+)的生理作用第73页
       ·大宝山分离的T.f菌几乎不能氧化S~0的生理作用第73-74页
       ·有无Ag~+存在下的细菌浸出机理第74页
   ·Ag~+对Fe_(aq)~(2+)共存时对黄铜矿精矿的浸出作用第74-75页
   ·Fe_(aq)~(3+)浓度对黄铜矿精矿浸出作用的影响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细菌浸出电化学机理的表面分析实验研究第78-86页
   ·含少量黄铁矿的闪锌矿样的表面摄相、能谱分析第78-79页
   ·氧化硫硫杆菌的作用第79-81页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作用第81-83页
   ·细菌浸出的生物电化学机理第83-85页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浸矿细菌培养过程工艺参数及有关技术的研究第86-97页
   ·氧化亚铁硫杆菌在亚铁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行为第86-89页
     ·Fe_(aq)~(2+)氧化与细菌生长行为第86-87页
     ·细菌催化氧化Fe_(aq)~(2+)的化学反应--铁离子的水解及黄铁矾的生成第87-89页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固体培养研究第89-95页
     ·亚铁的影响第89-91页
     ·磷酸盐的影响第91页
     ·pH的影响第91-92页
     ·添加硫氰酸盐的影响第92页
     ·细菌再培养第92-93页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其它培养基及氧化硫硫杆菌的固体分离培养第93-95页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其它培养基研究第93-94页
       ·氧化硫硫杆菌在硫代硫酸钠固体培养基上的单菌落分离研究第94-95页
       ·复合固体培养基及其培养第95页
   ·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氧化硫硫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形貌区别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七章 堆浸现场菌种实际分布及高效T.f菌培育方法实验研究第97-112页
   ·德兴铜矿细菌堆浸场的菌种资源状况第97-101页
     ·集液库菌原液分析第97-98页
       ·元素组分分析第97-98页
       ·总菌数计数第98页
     ·菌原液在不同温度培养下的氧化性能第98-99页
     ·菌原液对元素硫的氧化第99-100页
     ·讨论第100-101页
   ·大宝山菌种采集与驯化第101-102页
   ·大宝山氧化亚铁硫杆菌出发菌株的筛选第102-104页
     ·筛选指标及测量方法第102页
     ·高Fe~(2+)氧化活性的出发菌株筛选第102-103页
     ·高Fe~(2+)氧化活性的S~(2-)氧化活性第103-104页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亚铁氧化活性紫外诱变研究第104-107页
     ·紫外诱变条件第104-105页
     ·UV-诱变结果第105页
     ·诱变菌的柱浸第105-106页
       ·出发菌、诱变菌浸铜效果的比较第105-106页
       ·细菌浸出铜后银氰化提取第106页
     ·诱变菌促进黄铜矿-辉铜矿复合矿浸出机理讨论第106-107页
   ·浸矿细菌诱变过程中的问题与方法探讨第107-110页
     ·低温处理在浸矿细菌诱变中的作用第107-108页
     ·单因子诱变浸矿细菌的缺限性第108-109页
     ·浸矿细菌诱变程序和筛选的有效性第109-110页
   ·复合诱变研究第110-111页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八章 诱变细菌高效生物提取铜镍钴低品位表外矿石第112-118页
   ·试验结果第112-116页
     ·菌种诱变第112页
     ·硫酸浸出第112-114页
     ·细菌浸出第114-116页
     ·渣样分析第116页
   ·讨论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九章 结论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9页
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应烧结制取铁铝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
下一篇:实验室规模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的原理、研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