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 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特性 | 第14-17页 |
2 改善Fe-Al金属间化合物脆性的措施 | 第17-19页 |
3 反应烧结技术及其发展 | 第19-23页 |
4 本文的研究方向与意义 | 第23-26页 |
第二章 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反应烧结过程理论的研究 | 第26-46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2-3-1 Fe-Al反应烧结的基本过程 | 第27-29页 |
2-3-2 铝含量对反应烧结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3 升温速度对反应烧结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4 压坯密度对反应烧结的影刚 | 第32-33页 |
2-3-5 粉末粒度对反应烧结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 讨论 | 第35-45页 |
2-4-1 反应与烧结之间的关系 | 第35-39页 |
2-4-2 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39-45页 |
2-5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Fe-Al反应烧结孔隙形成机理的研究 | 第46-61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 | 第46-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3-3-1 金属间化合物和孔隙在铝为固态下的形成 | 第47-50页 |
3-3-2 盒属间化合物和孔隙在铝为液态下的形成 | 第50-52页 |
3-4 讨论 | 第52-60页 |
3-4-1 铁和铝在固态下的扩散 | 第52-54页 |
3-4-2 铁和铝在固态中的扩散速度 | 第54-56页 |
3-4-3 铁和铝在液相出现后的扩教 | 第56-58页 |
3-4-4 孔隙的形成机理 | 第58-60页 |
3-5 结论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粉末轧制反应烧结制取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 | 第61-74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7页 |
4-3-1 Fe-Al粉末压坯烧结体密度的变化 | 第62-63页 |
4-3-2 Ni对Fe-Al粉末压坯烧结体密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3 粉末轧制件的反应烧结行为 | 第64-65页 |
4-3-4 Ni对轧制件反应烧结的影响 | 第65-66页 |
4-3-5 轧制件烧结体的显微组织 | 第66-67页 |
4-4 讨论 | 第67-72页 |
4-4-1 轧制对反应烧结致密化的影响 | 第67-71页 |
4-4-2 Ni对反应烧结致密化的影响 | 第71-72页 |
4-5 结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准热等静压反应烧结制取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 | 第74-89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5-3 结果和分析 | 第75-85页 |
5-3-1 加压温度对反应烧结体密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5-3-2 加压压力对反应烧结体密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5-3-3 保压时间对反应烧结体密度的影响 | 第77-78页 |
5-3-4 烧结体的显微结构 | 第78-80页 |
5-3-5 经1100℃处理后的显微 | 第80-82页 |
5-3-6 合金的机械性能 | 第82-85页 |
5-4 讨论 | 第85-89页 |
5-4-1 准热等静压的作用 | 第85-87页 |
5-4-2 Ni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87-88页 |
5-5 结论 | 第88-8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9-91页 |
最近发表的文章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