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S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西方国家辩诉实践与立法概况 | 第9-14页 |
(一)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二) 当代世界英美、大陆法系同家的辩诉交易实践情况 | 第11-14页 |
二、 辩诉交易制度的合理性剖析 | 第14-19页 |
(一) 辩诉交易充分凸现了刑事诉讼的效率价值,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 第14-16页 |
(二) 辩诉交易充分体现了西方同家在刑事司法领域基于打击严重犯罪,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诉讼策略 | 第16页 |
(三) 诉讼交易体现了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及诉讼民主化思想 | 第16-17页 |
(四) 西方辩诉交易内容体现了刑罚特殊预防、刑罚轻缓化和非犯罪化的趋势 | 第17-19页 |
(五) 辩诉交易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与司法机关合作行为给予激励的思想,有利于被告人的改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 第19页 |
三、 辩诉交易的负面效应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四、 对辩诉交易的总体评价 | 第21-23页 |
五、 建立我国刑事控辩协商制度的现实性 | 第23-40页 |
(一) 建立控辩协商制度的合理性 | 第23-29页 |
(二) 建立控辩协商制度的必要性 | 第29-34页 |
(三) 建立我同控辩协商制度的可行性 | 第34-40页 |
六、 建立我国刑事控辩协商制度需解决的有关问题 | 第40-46页 |
(一) 转变司法人员的刑事诉讼观念 | 第40-41页 |
(二) 建立检察官的量刑建议权 | 第41-42页 |
(三) 扩大检察机关的酌定不起诉案件范围 | 第42-43页 |
(四) 维护检察机关酌定不起诉或证据不足不起诉效力 | 第43-44页 |
(五) 进一步改革律师制度 | 第44-45页 |
(六) 建立庭前控辩双方的证据展示制度 | 第45-46页 |
七、 建立我国刑事控诉协商制度的具体思路 | 第46-51页 |
(一) 控辩协商制度的法律定位及称谓 | 第46-47页 |
(二) 协商的主体(检察官、辩护律师和被告人) | 第47页 |
(三) 协商的内容 | 第47-48页 |
(四) 协商的程序设置 | 第48-49页 |
(五) 关于设立我国控辩协商制度的形式 | 第49-50页 |
(六) 建立我国刑事控辩协商制度如何避免国外辩诉交易制度负面效应 | 第50页 |
(七) 关于设立监督制约机制问题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