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1.1 本研究的现状 | 第11页 |
1.2 研究工作技术线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第2章 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统计 | 第13-19页 |
2.1 国内主要山岭隧道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统计 | 第13-18页 |
2.1.1 隧道地下水流量与地质环境统计 | 第13-16页 |
2.1.2 公路隧道、矿井、市政工程隧道地下水与地质环境统计 | 第16-18页 |
2.2 隧道涌水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第3章 地下水分布规律的研究 | 第19-44页 |
3.1 岩性、构造、气候、地貌与地下水的关系 | 第20-30页 |
3.1.1 岩性与地下水的关系 | 第20-22页 |
3.1.2 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 | 第22-28页 |
3.1.2.1 断层带的地下水特征 | 第22-23页 |
3.1.2.2 地下水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第23-25页 |
3.1.2.3 断裂富水性结构分析 | 第25-28页 |
3.1.3 气候、地貌等条件对地下水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 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 第30-44页 |
3.2.1 基岩裂隙水 | 第31-35页 |
3.2.2 岩溶水(喀斯特水) | 第35-44页 |
第4章 地下水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研究 | 第44-50页 |
4.1 地下水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 | 第45-46页 |
4.1.1 物理作用 | 第45页 |
4.1.2 化学作用 | 第45-46页 |
4.1.3 力学作用 | 第46页 |
4.2 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影响 | 第46-47页 |
4.2.1 地下水对岩土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46页 |
4.2.2 变形岩土体对地下水流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导致的隧道涌水、地面塌陷灾害及围岩危害分析 | 第47-50页 |
4.3.1 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 | 第47-48页 |
4.3.2 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和施工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5章 隧道涌水预测预报研究 | 第50-78页 |
5.1 隧道施工涌水时空预报 | 第50-53页 |
5.1.1 空间位置预测预报 | 第50-52页 |
5.1.2 预测预报技术 | 第52-53页 |
5.1.3 时间预测预报 | 第53页 |
5.2 涌水量的预测预报方法 | 第53-58页 |
5.2.1 比拟法 | 第53-54页 |
5.2.2 水理统计法 | 第54页 |
5.2.3 地下水动力学公式法(或称解析法) | 第54页 |
5.2.4 水均衡法 | 第54-55页 |
5.2.5 时间序列分析法 | 第55页 |
5.2.6 灰色系统理论法 | 第55页 |
5.2.7 基于系统理论的地下水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环境下裂隙围岩型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 | 第55-56页 |
5.2.8 非稳定流数学模拟分析法 | 第56页 |
5.2.9 超前预报分析 | 第56-58页 |
5.3 超前地质预报 | 第58-71页 |
5.3.1 隧道工程地质预报方法综述 | 第58-59页 |
5.3.2 工程水文地质预报 | 第59-63页 |
5.3.3 提高工程地质预报符合率的途径及方法比较 | 第63-65页 |
5.3.4 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资料收集 | 第65-68页 |
5.3.4.1 预报所需资料 | 第65页 |
5.3.4.2 资料收集 | 第65-68页 |
5.3.5 TSP超前地质预报 | 第68-70页 |
5.3.5.1 TSP超前地质预报特点 | 第68页 |
5.3.5.2 基本原理 | 第68-70页 |
5.3.6 TSP地质超前预报的应用 | 第70-71页 |
5.4 超前探水 | 第71-78页 |
5.4.1 测温方法调查地下水 | 第71-73页 |
5.4.1.1 测温方法调查地下水原理 | 第71-72页 |
5.4.1.2 测温法有关参数及其确定方法 | 第72-73页 |
5.4.1.3 资料判释方法 | 第73页 |
5.4.2 红外线超前探水技术的研究 | 第73-78页 |
5.4.2.1 红外线超前探水原理 | 第73-74页 |
5.4.2.2 测试手段 | 第74页 |
5.4.2.3 测试过程 | 第74-75页 |
5.4.2.4 分析方法 | 第75页 |
5.4.2.5 红外线探水主要技术措施 | 第75页 |
5.4.2.6 红外线超前探应用 | 第75-78页 |
第6章 山岭隧道地下水防治研究 | 第78-113页 |
6.1 隧道防治地下水的处理原则 | 第78-83页 |
6.1.1 现行设计规范有关规定 | 第78-79页 |
6.1.2 以排为主的主要缺点 | 第79-81页 |
6.1.3 隧道工程处理地下水的正确原则 | 第81-83页 |
6.2 隧道地下水的防治 | 第83-113页 |
6.2.1 隧道工程的选线 | 第83-85页 |
6.2.2 采用以深孔全断面帷幕注浆防水为主的堵水措施 | 第85-104页 |
6.2.2.1 预注浆的概念 | 第85-86页 |
6.2.2.2 水泥浆液在岩体裂隙中的流动机理 | 第86-88页 |
6.2.2.3 预注浆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 第88-90页 |
6.2.2.4 周边封闭预注浆的设计方法及参数选取 | 第90-103页 |
6.2.2.5 注浆的养护与质检 | 第103页 |
6.2.2.6 预注浆的工程进度及效果 | 第103-104页 |
6.2.3 水压衬砌结构防治地下水 | 第104-108页 |
6.2.3.1 衬砌外水压力计算 | 第104-105页 |
6.2.3.2 衬砌外表面静水压头h计算 | 第105-108页 |
6.2.4 施工工艺问题(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108-111页 |
6.2.4.1 结构自防水问题(混凝土裂缝) | 第108-110页 |
6.2.4.2 衬砌结构同围岩的接触处理 | 第110页 |
6.2.4.3 结合相对较弱的节理及软弱的结构面(堵头砼的裂缝、施工冷缝、结构缝) | 第110-111页 |
6.2.5 抗水压衬砌分层施作,涌水地段尽可能采用同一衬砌断面 | 第111-112页 |
6.2.5.1 抗水压衬砌分层施作 | 第111页 |
6.2.5.2 涌突水地段采用同一衬砌内轮廓 | 第111-112页 |
6.2.6 防水材料问题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