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突水预测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矿井突水地质条件研究 | 第19-20页 |
·突水危险性研究 | 第20-22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 第23-24页 |
·创新点 | 第24-27页 |
2 研究区突水地质条件分析 | 第27-41页 |
·引言 | 第27页 |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7-30页 |
·研究区地质条件 | 第27-29页 |
·研究区水文条件 | 第29-30页 |
·范各庄矿突水地质条件分析 | 第30-35页 |
·矿井突水特征 | 第30-31页 |
·12煤层底板补给水源和含水层特征 | 第31-32页 |
·12煤层底板隔水层及其主要特征 | 第32页 |
·突水构造条件 | 第32-35页 |
·东欢坨矿突水地质条件分析 | 第35-39页 |
·矿井突水特征 | 第35-36页 |
·12-2煤层底板补给水源和含水层特征 | 第36页 |
·12-2煤层底板隔水层及其主要特征 | 第36-37页 |
·突水构造条件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3 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研究 | 第41-57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 | 第42-45页 |
·岩石全应力-应变-渗透规律 | 第45-49页 |
·水对岩石力学性质的控制 | 第49-54页 |
·含水量对岩石变形与强度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不同含水量下的岩石变形破坏机制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7页 |
4 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突水控制研究 | 第57-73页 |
·引言 | 第57-58页 |
·岩体中地应力场构成 | 第58-59页 |
·开滦矿区地应力场特征 | 第59-62页 |
·开滦矿区原岩应力测量 | 第59-60页 |
·地应力随深度的变化 | 第60-61页 |
·垂直应力与水平应力之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基于地应力的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突水机理 | 第62-63页 |
·裂隙岩体渗透特性与应力耦合关系 | 第63-67页 |
·范各庄矿和东欢坨矿煤层底板突水判断 | 第67-72页 |
·水压致裂理论 | 第67-68页 |
·范各庄矿和东欢坨矿煤层底板突水判断 | 第68-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5 断层突水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73-91页 |
·引言 | 第73页 |
·损伤-渗流流固耦合理论 | 第73-75页 |
·弹性损伤本构关系 | 第74页 |
·渗流方程 | 第74-75页 |
·断层数值模拟研究 | 第75-80页 |
·断层数值模型建立 | 第75-78页 |
·断层防水煤柱留设 | 第78-80页 |
·数值模型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80-88页 |
·断层与12~14煤层间砂岩含水层的连通结果 | 第80-83页 |
·断层与14煤层~唐山灰岩间砂岩-灰岩裂隙承压含水层的连通结果 | 第83-85页 |
·断层与奥陶系灰岩含水层的连通结果 | 第85-88页 |
·断层防水煤柱合理留设值 | 第88-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6 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模糊综合评价 | 第91-109页 |
·引言 | 第91页 |
·影响范各庄矿12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因素 | 第91-96页 |
·12煤层底板隔水层岩性 | 第92页 |
·12煤层底板岩层最大主曲率 | 第92-93页 |
·12煤层底板岩层断层密度 | 第93页 |
·水压与有效隔水层厚度比 | 第93-94页 |
·水压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关系 | 第94-95页 |
·水压与岩体破裂压力的关系 | 第95-96页 |
·影响东欢坨矿12-2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因素 | 第96-99页 |
·12-2煤层底板隔水层隔水性能 | 第96页 |
·12-2煤层底板岩层最大主曲率 | 第96-97页 |
·12-2煤层底板岩层断层密度 | 第97页 |
·水压与有效隔水层厚度比 | 第97-98页 |
·水压与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关系 | 第98-99页 |
·水压与岩体破裂压力的关系 | 第99页 |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99-108页 |
·基本理论 | 第99-101页 |
·评价对象及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101-102页 |
·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102-104页 |
·评价指标的取值和隶属度的确定 | 第104-105页 |
·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 第10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5-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7 巨厚松散层下防水煤柱合理留设方法研究 | 第109-117页 |
·引言 | 第109页 |
·东欢坨矿第四系巨厚松散层特征 | 第109-111页 |
·第四系巨厚松散层厚度变化规律 | 第110页 |
·第四系巨厚松散层纵向结构特征 | 第110-111页 |
·三隔水层、四含水层与四隔水层特征 | 第111页 |
·东欢坨矿8煤层覆岩岩石力学参数统计分析 | 第111-112页 |
·防水煤岩柱留设方法研究 | 第112-113页 |
·防水煤岩柱留设原则 | 第112-113页 |
·东欢坨矿8煤层防水煤岩柱高度计算 | 第113页 |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 | 第113-115页 |
·模型建立 | 第113-114页 |
·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小结 | 第115-11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建议和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