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1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背景 | 第8-18页 |
·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相关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学业不良内因说 | 第12-15页 |
·学业不良外因说 | 第15-18页 |
2 研究过程与个案呈现 | 第18-36页 |
·研究方法与调查时间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调查时间 | 第19页 |
·个案呈现 | 第19-36页 |
·背景介绍 | 第19页 |
·进入现场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9-20页 |
·课堂 | 第20-23页 |
·宿舍 | 第23-24页 |
·作息 | 第24-27页 |
·游戏 | 第27-30页 |
·考试 | 第30-32页 |
·他们也有才华 | 第32-36页 |
3 对动力贫乏型学业不良具体成因的思考 | 第36-47页 |
·个人因素:消极的人格特征,角色身份模糊,生命在无意义中消耗,时常处于角色退出(role exit)状态 | 第36-38页 |
·同伴因素:消极竞争加剧了他们的不利处境 | 第38-39页 |
·家庭因素:家庭社会化功能发挥欠佳;家长重经济投入,轻感情、时间投入 | 第39-43页 |
·学校因素:过于注重教育的选拔功能,忽视教育的发展功能,考试成为一切 | 第43-45页 |
·社会因素:无序、失范现象严重,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 | 第45-47页 |
4 动力贫乏型学业不良问题对策探讨 | 第47-56页 |
·帮助孩子制定人生目标 确立成长的意义 | 第48-49页 |
·强化家庭的学习、教育功能构建学习型家庭 | 第49-51页 |
·强化家庭情感功能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 | 第51-52页 |
·家校合作 欣赏老师 | 第52-53页 |
·转换视角 另辟蹊径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