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 | 第16-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7-51页 |
第一章 小麦赤霉病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 赤霉病的病原 | 第17-19页 |
2 赤霉病的发病症状 | 第19-21页 |
·苗腐 | 第19-20页 |
·茎基腐 | 第20页 |
·秆腐 | 第20页 |
·穗腐 | 第20-21页 |
3 赤霉病的侵染循环 | 第21-22页 |
·病害的初侵染及其传播 | 第21页 |
·侵染过程 | 第21页 |
·再侵染 | 第21-22页 |
·潜伏侵染 | 第22页 |
·病菌致病机制 | 第22页 |
4 赤霉病的发病因素 | 第22-24页 |
·品种的抗病性及易感病的生育期 | 第22-23页 |
·菌源量 | 第23页 |
·气象因素 | 第23-24页 |
·其他因素 | 第24页 |
5 小麦赤霉病菌病菌毒素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第27-35页 |
1 农业防治 | 第27-28页 |
2 化学防治 | 第28-29页 |
·无机类杀菌剂 | 第28页 |
·简单有机物 | 第28页 |
·苯并咪唑类 | 第28-29页 |
·三唑类 | 第29页 |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 | 第29页 |
3 生物防治 | 第29-30页 |
4 抗病育种 | 第30页 |
5 展望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第三章 氰烯菌酯(JS399-19)的研究现状 | 第35-47页 |
1 理化性质 | 第35-36页 |
2 毒性 | 第36-38页 |
·原药急性五项 | 第36页 |
·原药致突变 | 第36页 |
·制剂25%悬浮剂急性五项 | 第36-37页 |
·制剂10%乳油急性五项 | 第37页 |
·10%乳油和25%悬浮剂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结论 | 第37-38页 |
3 生物学活性 | 第38-42页 |
·抗菌谱 | 第38页 |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8-39页 |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野生敏感菌株和多菌灵抗性菌株的毒力比较 | 第39页 |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菌体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39-40页 |
·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敏感基线的建立 | 第40页 |
·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室内抗药性风险初步评估 | 第40-42页 |
4 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内吸性输导性研究 | 第42-43页 |
·根系对药剂的吸收和输导性 | 第42页 |
·叶片对药剂的吸收和输导方向 | 第42页 |
·叶片跨层输导性 | 第42页 |
·小麦穗颈部的输导性 | 第42页 |
·氰烯菌酯的保护性测定 | 第42页 |
·氰烯菌酯的治疗性测定 | 第42-43页 |
·氰烯菌酯的耐雨水冲刷性研究 | 第43页 |
·氰烯菌酯在小麦叶片上的穿透性研究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5 氰烯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及治理抗药性研究 | 第43-45页 |
·田间药效 | 第43-44页 |
·对多菌灵抗性群体发展的影响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抗药性遗传研究进展 | 第47-51页 |
1 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孢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47-48页 |
2 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在菌丝融合过程中的遗传学研究 | 第48页 |
3 单个基因控制的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51-149页 |
第一章 经济高效的禾谷镰孢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 | 第51-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供试菌株 | 第52页 |
·转化片段 | 第52-53页 |
·培养基 | 第53页 |
·试剂 | 第53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53-54页 |
·原生质体遗传转化 | 第54页 |
·转化子的筛选 | 第54-55页 |
·转化子的验证 | 第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酶解材料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酶组合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56页 |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57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幼殖体的量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第58页 |
·转化子的筛选 | 第58-59页 |
·转化子的验证 | 第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第二章 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氰烯菌酯敏感性突变体的筛选 | 第65-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9页 |
·供试菌株 | 第66页 |
·转化片段 | 第66-67页 |
·培养基 | 第67页 |
·试剂 | 第67页 |
·原生质体遗传转化方法 | 第67-68页 |
·氰烯菌酯敏感性突变体的筛选 | 第68-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随机插入突变体文库的构建 | 第69-70页 |
·氰烯菌酯敏感性突变体的筛选 | 第70-72页 |
3 讨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第三章 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抗药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77-10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94页 |
·供试菌株 | 第78页 |
·试剂 | 第78-79页 |
·禾谷镰孢菌分子生物学操作方法 | 第79-85页 |
·hph-hsv单拷贝插入突变体的筛选 | 第85页 |
·Tail-PCR扩增敏感性突变体中hph-hsv的侧翼序列 | 第85-87页 |
·Tail-PCR产物的纯化,克隆,测序及比对 | 第87-88页 |
·敏感性突变体中hph-hsv插入位置的验证 | 第88-89页 |
·敏感性突变体中抗药性相关基因(R基因)的检测 | 第89-90页 |
·禾谷镰孢菌敏感和抗性菌株R基因的比对 | 第90-91页 |
·禾谷镰孢菌敏感和抗性菌株R基因的敲除/回复 | 第91-93页 |
·敏感性突变体和R基因敲除/回复体对氰烯菌酯敏感性测定 | 第93页 |
·敏感性突变体和R基因敲除/回复体生物学性状研究 | 第93-94页 |
2 结果 | 第94-103页 |
·hph-hsv单拷贝插入敏感性突变体的获得 | 第94页 |
·敏感性突变体中hph-hsv的侧翼序列 | 第94-95页 |
·敏感性突变体中hph-hsv的插入位置 | 第95-97页 |
·敏感性突变体中hph-hsv插入位置验证 | 第97-99页 |
·敏感性突变体中β_2-tub的检测 | 第99-100页 |
·禾谷镰孢菌敏感和抗性菌株β_2-tub的差异 | 第100页 |
·禾谷镰孢菌抗性菌株β_2-tub的敲除/回复 | 第100-102页 |
·敏感性突变体和β_2敲除/回复体对氰烯菌酯的敏感性 | 第102-103页 |
·敏感性突变体和β_2敲除/回复体的生物学性状 | 第103页 |
3 讨论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第四章 氰烯菌酯对禾谷镰孢菌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109-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21页 |
·供试菌株 | 第111页 |
·供试药剂 | 第111页 |
·培养基 | 第111页 |
·生化试剂 | 第111页 |
·仪器 | 第111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11-114页 |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第114-116页 |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116-117页 |
·第二向SDS-PAGE电泳 | 第117-118页 |
·凝胶染色 | 第118-119页 |
·胶图像采集与分析 | 第119页 |
·质谱分析 | 第119-120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20-121页 |
2 结果 | 第121-139页 |
·敏感菌株2021总蛋白双向电泳图谱 | 第121-122页 |
·抗性菌株Y2021A总蛋白双向电泳图谱 | 第122-124页 |
·双向电泳图谱差异分析 | 第124-127页 |
·差异蛋白点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 第127-139页 |
3 讨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9页 |
全文小结 | 第149-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