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6页 |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与回避的问题 | 第15-16页 |
·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21页 |
·对本课题的设定和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对本课题设定的相关说明 | 第21-24页 |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第2章 现象概述与特征比较 | 第26-72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现象描述 | 第26-38页 |
·明中叶之前图像与文本中的“仿”与“临”、“摹” | 第38-65页 |
·“临”、“摹”的意涵及其功用 | 第38-49页 |
·“仿”的意涵及其功用 | 第49-52页 |
·“临”、“摹”与“仿”的意涵衍义与功用转换 | 第52-65页 |
·“临”、“摹”与“仿”的关系阐述 | 第65-71页 |
·本章小结:比较视域中“仿”的特征与意义 | 第71-72页 |
第3章 术语意涵与理论渊源 | 第72-108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术语意涵 | 第72-80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画学理论渊源 | 第80-88页 |
·与“气韵非师说”的关联 | 第80-84页 |
·与“逸品观”的关联 | 第84-88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明代心学渊源 | 第88-107页 |
·画家和心学家之间的交酬互动 | 第91-97页 |
·术语意涵的心学特征 | 第97-107页 |
·本章小结:思想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第107-108页 |
第4章 超越诉求与山水造境 | 第108-168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社会史背景 | 第109-122页 |
·时代、区域性背景 | 第109-113页 |
·吴门画派画家的际遇与生活选择 | 第113-122页 |
·吴门画派画家的超越诉求与风格选择 | 第122-139页 |
·吴门画派画家的身份意识与“道统”体认 | 第122-131页 |
·吴门画派重构的画史偶像与风格意涵 | 第131-137页 |
·笔墨同构与心境同构 | 第137-139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图像特征 | 第139-158页 |
·构图延宕 | 第139-145页 |
·笔墨互参 | 第145-151页 |
·母题借用 | 第151-158页 |
·附载的隐喻——个案分析 | 第158-167页 |
·“山静似太古”:沈周《策杖图》 | 第158-161页 |
·“松风寄琴心”:文徵明《江南春图》 | 第161-167页 |
·本章小结:心态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第167-168页 |
第5章 雅俗之辨与生活泛化 | 第168-210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文化史背景 | 第168-181页 |
·时代、区域性背景 | 第168-174页 |
·吴门画派画家的身份尴尬与阶层归属危机 | 第174-181页 |
·吴门画派的“雅俗”观念与风格选择 | 第181-193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雅俗意识 | 第181-187页 |
·作为文化阶层符号的山水画之“仿” | 第187-193页 |
·苏州文人的日常生活与山水画之“仿” | 第193-209页 |
·书斋清玩 | 第193-201页 |
·煮泉品茗 | 第201-209页 |
·本章小结:生活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第209-210页 |
第6章 接受情境与画史认同 | 第210-246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接受情境 | 第210-233页 |
·接受者的类型 | 第210-218页 |
·接受方式与“仿”作功能 | 第218-225页 |
·接受情境中的视觉性与精神性 | 第225-233页 |
·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画史认同 | 第233-245页 |
·谱系建构 | 第233-240页 |
·导向本体 | 第240-245页 |
·本章小结:接受史视域中的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 | 第245-246页 |
余论:吴门画派山水画之“仿”的变迁、衰弊与原因 | 第246-250页 |
结论 | 第250-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254-266页 |
致谢 | 第266-2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