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7页 |
第一部分 植物标签突变体简介 | 第17-26页 |
·T-DNA 插入标签突变体 | 第17-20页 |
·T-DNA 和 T-DNA 插入的效应 | 第17页 |
·T-DNA 插入突变技术改进 | 第17-20页 |
·转座子标签突变体 | 第20-21页 |
·标签突变体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突变体的筛选 | 第21页 |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分离 | 第21-23页 |
·标签突变体研究水稻基因功能已取得的成绩 | 第23-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水稻 OSSIZ1 突变体的研究和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 第26-7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6-34页 |
·SUMO 修饰 | 第26-28页 |
·SUMO 分子 | 第26-27页 |
·SUMO 化循环及参与 SUMO 化循环的酶 | 第27-28页 |
·SUMO 化的生物学功能 | 第28页 |
·SUMO 化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28-30页 |
·SUMO 化与植物对环境的响应 | 第28-29页 |
·SUMO 化与植物对激素的响应 | 第29页 |
·SUMO 化与开花时间的关系 | 第29-30页 |
·SUMO 化与病菌的侵染和植物对病菌的防御的关系 | 第30页 |
·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与植物根的发育的关系 | 第30-31页 |
·泛素或类泛素分子的转录后调控与植物磷饥饿响应 | 第31-33页 |
·生长素与磷有效性的交互作用对侧根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水稻多侧根突变体侧翼序列的扩增和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34-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PCR-Walking 扩增突变体中 T-DNA 和 Tos17 侧翼序列 | 第34-37页 |
·T-DNA 插入与表型的共分离分析 | 第37页 |
·被破坏基因 OsSIZ1 的蛋白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OsSIZ1 基因启动子区保守元件的预测 | 第38页 |
·生物信息学预测 OsSIZ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38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OsSIZ1 在水稻中的表达 | 第38页 |
·野生型和突变体中侧根数目的统计 | 第38页 |
·Real–time PCR 检测 OsSIZ1 在日本晴和突变体植株中的表达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OsSIZ1 基因的结构分析 | 第39页 |
·T-DNA 标签与表型共分离实验 | 第39-40页 |
·OsSIZ1 基因的蛋白结构分析 | 第40页 |
·OsSIZ1 基因启动子区保守元件的预测 | 第40-41页 |
·OsSIZ1 基因蛋白核定位信号及跨膜域的预测 | 第41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OsSIZ1 在水稻中的表达 | 第41页 |
·野生型和突变体中侧根数目的比较 | 第41-42页 |
·野生型和突变体中 OsSIZ1 基因的表达差异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水稻候选基因OSSIZ1 的克隆、功能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4-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9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RT-PCR 扩增目的基因 | 第49页 |
·功能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与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52-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方法 | 第53-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水稻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55页 |
·T_0 代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和田间表型观察 | 第55页 |
·野生型日本晴与T_1 代转基因互补植株根系发育状态比较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水稻 OSSIZ1 基因在拟南芥突变体中的功能鉴定 | 第57-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材料 | 第57页 |
·方法 | 第57-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T-DNA 插入突变体的鉴定 | 第59-60页 |
·拟南芥功能互补载体的构建 | 第60-61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和表型鉴定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水稻 OSSIZ1 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 | 第63-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63页 |
·方法 | 第63-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GUS 组织表达模式 | 第66-67页 |
·烟草转基因植株中OsSIZ1-GFP 融合基因的蛋白表达定位 | 第67-69页 |
·Real-time PCR 检测基因在不同器官的表达 | 第69页 |
·OsSIZ1 基因遗传规律分析 | 第69-70页 |
·生长素含量的测定 | 第70页 |
·突变体对生长素抑制剂 NPA 表现出不同的抗性 | 第70-71页 |
·不同浓度 IAA 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3-74页 |
第三部分 水稻矮杆不育基因 OSAPX2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74-10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4-83页 |
·活性氧及其在植物体中的作用 | 第74-75页 |
·细胞中活性氧产生的部位 | 第75页 |
·过氧化酶体 | 第75页 |
·叶绿体 | 第75页 |
·线粒体 | 第75页 |
·其他细胞器 | 第75页 |
·植物体清除活性氧的机制 | 第75-76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在清除活性氧过程中的作用 | 第76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分布和亚细胞定位 | 第76-77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研究进展 | 第77-79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转基因研究 | 第79-80页 |
·活性氧与植物发育及育性的关系 | 第80-81页 |
·研究对象和技术路线 | 第81-83页 |
第二章 水稻矮杆不育突变体的研究 | 第83-8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材料 | 第83页 |
·方法 | 第83-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T-DNA 和 Tos17 侧翼序列的分析 | 第84-85页 |
·矮杆不育性状与 T-DNA 共分离分析 | 第85页 |
·RT-PCR 检测 OsAPX2 基因的表达 | 第85-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第三章 水稻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OSAPX2 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87-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材料 | 第87页 |
·方法 | 第87-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1页 |
·RT-PCR 扩增OsAPX2 基因全长cDNA 构建功能互补表达载体. | 第89页 |
·农杆菌侵染转化纯合突变体apx2 | 第89-90页 |
·转基因植株的 PCR 检测和表型鉴定 | 第90-91页 |
·讨论 | 第91-92页 |
第四章 水稻 OSAPX2 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92-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92页 |
·方法 | 第92-9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0页 |
·OsAPX2 基因启动子表达模式的分析 | 第94-96页 |
·烟草转基因植株中OsAPX2-GFP 融合基因的蛋白表达定位 | 第96-97页 |
·水稻植株花期生殖器官的形态学观察 | 第97-98页 |
·花粉活力的测定 | 第98-99页 |
·叶片内 ROS 含量的组织化学染色 | 第99-100页 |
·讨论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