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 第9页 |
二、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 第10-11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被动”与“主动”的界限与平衡——我国旧城区改造面临的主要矛盾 | 第13-17页 |
·改变城市景观的“手”——时代与社会发展进程 | 第14-15页 |
·全球化 | 第14页 |
·城市化 | 第14页 |
·城市产业转型 | 第14-15页 |
·老城区衰败/ 过时的几个原因 | 第15页 |
·我国现有旧城改造的方式 | 第15-16页 |
·小规模整治 | 第16页 |
·大规模改造 | 第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从“世界遗产”到“世间遗产”——全球背景下历史保护的发展趋势 | 第17-25页 |
·近代国际历史保护运动的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现代主义的“同一性”到后现代的“本土性” | 第18页 |
·历次历史保护运动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我国城市保护发展过程与方向 | 第19-22页 |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 | 第19-20页 |
·旧城改造“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 | 第20-21页 |
·我国历史保护制度体系中缺失的一环——城市景观控制 | 第21-22页 |
·外国历史街区的相关政策法规及规划方法借鉴 | 第22-24页 |
·伦敦 | 第22页 |
·第戎市吉兹地区 | 第22-23页 |
·巴黎 | 第23-24页 |
·旧金山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秩序与意义的重构——我国旧城区大规模改造的方法及反思 | 第25-35页 |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革与居住模式的重构 | 第26-27页 |
·传统街区的道路网格分析与再利用 | 第26页 |
·传统合院式住宅功能、尺度分析与再利用 | 第26-27页 |
·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普遍存在与现状调查 | 第27-31页 |
·厦门营平社区 | 第28页 |
·厦门中山路片区 | 第28-29页 |
·福州三坊七巷街区 | 第29-31页 |
·武汉江岸区 | 第31页 |
·对当前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反思 | 第31-33页 |
·有价值建筑的遗失 | 第32页 |
·易地迁建的间接破坏 | 第32-33页 |
·城市肌理的异化 | 第33页 |
·老城文化环境的割裂与识别性的降低 | 第33页 |
·重新认识历史资源的价值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复杂之道——衰败旧城区大规模改造的规划原则与方法探究 | 第35-48页 |
·北京旧城大吉片区改造项目概况与总体设计方针 | 第36-37页 |
·地块地理文化与历史渊源 | 第36-37页 |
·规划依据与要求 | 第37页 |
·规划总体方针 | 第37页 |
·改造规划的城市保护原则 | 第37-41页 |
·城市肌理/格局保护原则 | 第38页 |
·古迹原址保护原则 | 第38-39页 |
·街巷风貌保护与延续原则 | 第39页 |
·古为今用原则 | 第39-40页 |
·新旧融合原则 | 第40页 |
·古树及景观保护原则 | 第40-41页 |
·设计实施手段指导原则 | 第41-44页 |
·保护与保存的规划控制措施 | 第44-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附表 | 第48-51页 |
参考书目 | 第51-53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