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东方鲀 | 第12-13页 |
·河鲀鱼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 第12页 |
·河鲀鱼的出口创汇 | 第12-13页 |
·福建省闽东海域东方鲀养殖 | 第13页 |
·血居科吸虫(Sanguinicolidae von Graff,1907) | 第13-23页 |
·海水血居科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海水血居科吸虫的种类 | 第14-15页 |
·海水血居科吸虫生活史过程 | 第15-17页 |
·海水血居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 第17页 |
·海水血居科吸虫的危害与流行情况 | 第17-21页 |
·海水鱼对血居科吸虫的免疫学反应 | 第21-22页 |
·海水血居科吸虫病的防治 | 第22-23页 |
·血居科吸虫DNA水平研究现状 | 第23页 |
·拟德氏属吸虫(Paradeontacylix Mclntosh,1934) | 第23-26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分类地位 | 第23-24页 |
·拟德氏吸虫的形态学特性 | 第24页 |
·拟德氏吸虫的宿主特异性 | 第24-25页 |
·拟德氏属吸虫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研究现状 | 第2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29-41页 |
·前言 | 第29页 |
·调查内容 | 第29页 |
·调查地区 | 第29页 |
·调查内容 | 第29页 |
·调查与检查方法 | 第29-30页 |
·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检查方法 | 第30页 |
·样品处理 | 第30页 |
·调查结果 | 第30-35页 |
·福建闽东海域红鳍东方鲀常规管理 | 第30-31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感染源调查 | 第31-32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危害调查 | 第32-33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流行病学调查 | 第33-35页 |
·调查结果讨论 | 第35-41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病 | 第35-37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致病机理探讨 | 第37-38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流行病学探讨 | 第38-39页 |
·红鳍东方鲀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 第39-40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防治 | 第40-41页 |
第3章 中华拟德氏吸虫基于核糖体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41-63页 |
·前言 | 第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实验材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41-42页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50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 | 第43页 |
·核糖体基因18S rDNA和28S rDNA扩增 | 第43-50页 |
·ITS2-rDNA的获得 | 第50页 |
·实验结果 | 第50-60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 | 第50-51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18S rDNA基因克隆筛选与验证 | 第51-52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28S rDNA基因克隆筛选与验证 | 第52-53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的ITS-2 rDNA基因扩增与纯化 | 第53-54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核糖体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第54-60页 |
·小结 | 第60-63页 |
第4章 中华拟德氏吸虫与日本血吸虫DNA随机多态性研究 | 第63-73页 |
·前言 | 第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实验材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63页 |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6页 |
·两种血吸虫的成虫基因组的提取方法 | 第63-64页 |
·两种血吸虫的成虫基因组浓度检测 | 第64-65页 |
·PCR技术 | 第65-66页 |
·实验结果 | 第66-71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组的提取 | 第66页 |
·中华拟德氏吸虫和日本血吸虫RAPD分析 | 第66-71页 |
·实验讨论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个人简历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