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及范围 | 第10-1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城市滨水区 | 第12-13页 |
·开放空间 | 第13-14页 |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历史沿革、现状与问题 | 第18-45页 |
·历史沿革 | 第18-20页 |
·现状分析 | 第20-40页 |
·土地使用 | 第21-23页 |
·滨江活动 | 第23-29页 |
·交通流线 | 第29-33页 |
·滨江界面 | 第33-36页 |
·节点空间 | 第36-39页 |
·自然环境 | 第39-40页 |
·主要问题 | 第40-44页 |
·区域土地的利用率低下 | 第40-41页 |
·部分区域的可达性欠缺 | 第41-42页 |
·功能设置的综合性不足 | 第42页 |
·滨江界面的层次性单一 | 第42-43页 |
·节点空间的宜人性偏弱 | 第43页 |
·滨江环境的生态性恶化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第45-53页 |
·设计的目标 | 第45-47页 |
·建构人性空间 | 第45-46页 |
·激发商业活力 | 第46页 |
·改善生态环境 | 第46-47页 |
·设计的原则 | 第47-5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47-48页 |
·可达性原则 | 第48-50页 |
·多样化原则 | 第50页 |
·亲水性原则 | 第50-51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设计的策略 | 第53-80页 |
·调整滨江开放空间的定位 | 第53-56页 |
·整体城市层面定位 | 第53-54页 |
·滨江区域层面定位 | 第54-56页 |
·增强滨江开放空间的可达性 | 第56-62页 |
·改善区域道路的现状 | 第57-59页 |
·建立连续的步行交通 | 第59-60页 |
·增加可达的公交方式 | 第60-61页 |
·布局合理的停车场地 | 第61-62页 |
·塑造开放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62-70页 |
·关注空间的人性化 | 第63-66页 |
·建立空间的多样性 | 第66-68页 |
·构建空间的宜人感 | 第68-70页 |
·柔化滨江开放空间的界面 | 第70-77页 |
·加强滨江界面的渗透性 | 第70-72页 |
·增加堤岸界面的层次性 | 第72-76页 |
·构筑滨江天际线的独特性 | 第76-77页 |
·改善滨江开放空间的生态环境 | 第77-79页 |
·滨江区水环境治理 | 第77-78页 |
·滨江区绿化布置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图片来源 | 第85-87页 |
附录1 道外滨江带环境质量调查 | 第87-88页 |
附录2 道外滨江开放空间环境的评价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