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为教师职业幸福奠基的高师实践性课程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前言第8-18页
 一、研究缘起第8-9页
 二、相关概念界定第9-11页
 三、相关研究综述第11-16页
 四、研究目的和方法第16-18页
第一章 在教育实践场域中体味教师职业幸福第18-29页
 一、教师职业幸福第18-24页
  (一) 教师职业幸福的涵义和特点第18-20页
  (二) 教育实践活动: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来源第20-22页
  (三) 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然状况分析第22-24页
 二、实践性知识:教师职业幸福之魂第24-26页
  (一) 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理论探要第24-25页
  (二)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第25-26页
 三、实践性课程:师范生实践性知识之源第26-29页
  (一) 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在场性”,习得实践性知识第27页
  (二) 通过实践性课程的“交往性”,培养教育实践智慧第27页
  (三) 通过实践性课程的“情感性”,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第27-29页
第二章 高师实践性课程的问题与反思第29-39页
 一、国内外实践性课程实然状况分析第29-36页
  (一) 主要发达国家师范教育实践改革的发展趋势第29-33页
  (二) 我国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现状掠影第33-36页
 二、当前高师课程体系及实践性课程存在问题的反思第36-39页
  (一) 师范院校转型过程中,学术性与师范性矛盾突出第36-37页
  (二) 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轻知识与具体情境的联系,师范生教育实践缺位第37页
  (三) 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低下第37-38页
  (四) 重技能训练,轻情感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失落第38-39页
第三章 高师实践性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及其功用第39-46页
 一、高师实践性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第39-42页
  (一) 课程建构的哲学基础:生命视角下的职前教师发展第39-40页
  (二) 课程建构的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第40-41页
  (三) 课程建构的教育学基础:杜威等经验主义理论第41-42页
  (四) 课程建构的方法论基础:行动研究理论第42页
 二、高师实践性课程的功用第42-46页
  (一) 基于教师职业情感的体验,培养拥有“教育爱”的教育者第42-43页
  (二) 基于教师道德和智慧的完满自足,培养具有“完整德性生命”的教育者第43页
  (三) 基于对教育贵任感的关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育者第43页
  (四) 基于学术有效性与职业有效性的融合,培养反思型实践者第43-44页
  (五) 基于知识的产出与创新,指向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具有实践智慧的教育者第44-46页
第四章 为教师职业幸福奠基的高师实践性课程建构第46-60页
 一、高师实践性课程建构的原则第46-48页
  (一) 关注师范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原则第46-47页
  (二) 促进师范生“教育智慧”生成的原则第47页
  (三) 催化师范生“职业情感”养成的原则第47页
  (四) 与中小学携手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开放性原则第47-48页
 二、高师实践性课程开发第48-55页
  (一) 课程内容开发第48-49页
  (二) 课程形式开发第49-54页
  (三) 课程的实施与组织第54-55页
 三、高师实践性课程的实施与管理第55-60页
  (一) 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协同共进的实践性课程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第56-57页
  (二) 注重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第57-58页
  (三) 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指导及指导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第58-6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第63-67页
 附录1: 关于高等师范本科毕业生高师实践性课程的调查问卷第63-65页
 附录2: 访谈问题提纲第65-66页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ANi沉默人宫颈癌细胞HSF1基因增强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肉鸡组织的热应激损伤与Hsp90水平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