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机载防撞系统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 ·防撞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 ·国外主要TCASⅡ产品介绍 | 第12页 |
| ·国内防撞系统的发展情况 | 第12-13页 |
| ·论文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TCASⅡ原理简介及接口通道的需求分析 | 第14-27页 |
| ·TCASⅡ系统简介 | 第14-16页 |
| ·TCASⅡ的关键技术 | 第16-20页 |
| ·天线定向 | 第16页 |
| ·干扰抑制 | 第16-17页 |
| ·定向询问 | 第17页 |
| ·小声呼叫 | 第17页 |
| ·多目标跟踪 | 第17-18页 |
| ·防撞算法 | 第18-20页 |
| ·TCASⅡ防撞算法程序(CAS)总体设计思想及设计原理 | 第20-24页 |
| ·TCASⅡ系统各功能模块之间接口通道的信息分类和处理 | 第24-27页 |
| 第三章 TCASⅡ框架结构与接口 | 第27-36页 |
| ·TCASⅡ系统逻辑组成 | 第27-28页 |
| ·TCASⅡ主要软件模块 | 第28-31页 |
| ·监视(SUR)模块 | 第28-30页 |
| ·防撞系统(CAS)模块 | 第30-31页 |
| ·编码模块 | 第31页 |
| ·译码模块 | 第31页 |
| ·各模块间数据传输与接口 | 第31-36页 |
| ·监视和相关子系统的连接 | 第31-33页 |
| ·CAS和相关子系统的连接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基于VXWORKS的驱动模块软件开发 | 第36-51页 |
| ·VXWORKS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 | 第36-38页 |
| ·嵌入式系统 | 第36页 |
| ·实时操作系统(RTOS) | 第36-37页 |
|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 | 第37页 |
| ·TORNADO嵌入式开发环境 | 第37-38页 |
| ·VXWORKS底层BSP开发简介 | 第38-42页 |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39页 |
| ·BSP的设计思想 | 第39页 |
| ·VXWORKS的BSP组织结构及接口开发过程 | 第39-42页 |
| ·VXWORKS BSP开发 | 第42-51页 |
| ·BSP的设计思想 | 第42页 |
| ·BOOTROM的开发 | 第42-47页 |
| ·Bsp目录结构 | 第43-44页 |
| ·Bootrom的build体系 | 第44-45页 |
| ·基本的底层驱动 | 第45-47页 |
| ·END驱动 | 第47页 |
| ·Bootrom基本流程 | 第47页 |
| ·驱动的基本概念和开发 | 第47-51页 |
| ·驱动程序的概念 | 第47-49页 |
| ·基于Mpc8270开发板驱动开发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ARINC735A协议的软件开发 | 第51-60页 |
| ·ARINC735A协议简介 | 第51-53页 |
| ·ARINC735A协议模块各组件的功能描述 | 第53-56页 |
| ·本机接口 | 第53-54页 |
| ·TCAS系统与S模式应答机的接口 | 第54页 |
| ·TCAS到S模式应答机的传送 | 第54页 |
| ·S模式应答机到TCAS的传送 | 第54-55页 |
| ·显示接口 | 第55页 |
| ·TCAS系统的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 | 第55-56页 |
| ·ARINC735A协议状态转换图 | 第56-58页 |
| ·主备通道状态 | 第56页 |
| ·命令发送过程 | 第56-57页 |
| ·命令接收过程 | 第57-58页 |
| ·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多任务实现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分析与结论 | 第60-69页 |
| ·防撞算法的仿真验证平台 | 第60页 |
| ·验证平台 | 第60-62页 |
| ·仿真验证总体结构 | 第62-64页 |
| ·测试软件输入模块 | 第63页 |
| ·测试软件输出模块 | 第63-64页 |
| ·仿真事例显示 | 第64-67页 |
| ·仿真结果分析和结论 | 第67页 |
| ·结束语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