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嵌入式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 ·嵌入式系统发展技术史 | 第9-10页 |
| ·嵌入式Linux应用和特点分析 | 第10-11页 |
| ·嵌入式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课题来源及本文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嵌入式通信控制系统体系架构 | 第14-21页 |
| ·系统核心处理器ARM概述 | 第14-17页 |
| ·RISC架构微处理器的特点 | 第14-15页 |
|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 | 第15页 |
| ·ARM徽处理器的结构 | 第15-17页 |
| ·ARM微处理器的应用选型 | 第17-19页 |
| ·ARM微处理器的选型分析 | 第17-18页 |
| ·EP9315芯片特点及体系架构 | 第18-19页 |
| ·通信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第19-20页 |
| ·本章小节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与调试 | 第21-45页 |
| ·系统硬件设计分析 | 第21-22页 |
| ·核心板电路设计 | 第22-32页 |
| ·EP9315芯片引脚分析 | 第22-24页 |
| ·电源电路设计 | 第24-25页 |
| ·晶振电路与复位电路 | 第25-26页 |
| ·Flash存储器接口电路 | 第26-29页 |
| ·SDRAM接口电路 | 第29-30页 |
| ·JTAG接口电路 | 第30-32页 |
| ·底板主要电路设计 | 第32-39页 |
| ·CAN总线模块接口电路 | 第33-35页 |
| ·串行接口电路 | 第35-37页 |
| ·以太网接口电路 | 第37-39页 |
|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和制作 | 第39-43页 |
| ·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 第39-41页 |
| ·电源质量和分配 | 第41-42页 |
| ·布局和布线 | 第42-43页 |
| ·系统硬件的调试 | 第43-44页 |
| ·硬件整体的检查 | 第43页 |
| ·电源、晶振及复位电路的调试 | 第43页 |
| ·系统其他部件的调试 | 第43-44页 |
| ·本章小节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 第45-60页 |
|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架构 | 第45-46页 |
|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研究的关键技术 | 第46-49页 |
| ·软件开发平台的建立 | 第49-51页 |
| ·开发环境的构建 | 第49-50页 |
|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第50-51页 |
| ·建立NFS共享文件系统 | 第51页 |
| ·Linux内核的移植过程与分析 | 第51-59页 |
| ·Bootloader代码分析和移植实现 | 第52-54页 |
| ·基本内核功能模块的代码分析和移植实现 | 第54-58页 |
| ·内核移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 | 第58-59页 |
|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系统外扩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第60-74页 |
| ·Linux设备驱动管理概述 | 第60-62页 |
| ·用动态模块加载法开发CAN总线驱动程序 | 第62-68页 |
| ·CAN总线的主要技术特性 | 第62-63页 |
| ·字符设备的注册 | 第63-64页 |
| ·物理地址到虚拟地址的映射 | 第64-65页 |
| ·CAN总线驱动程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 第65-67页 |
| ·CAN总线驱动程序的加载 | 第67-68页 |
| ·用静态模编译进内核方法开发RS422/RS485驱动程序 | 第68-70页 |
| ·串口协议简介 | 第68-69页 |
| ·静态编译串口驱动程序进内核的步骤 | 第69页 |
| ·使用两种方法开发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比较 | 第69-70页 |
| ·外扩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第70-73页 |
| ·工业以太网通信模型 | 第70-71页 |
| ·工业级的特殊性对网络接口软件的要求 | 第71页 |
| ·网络驱动程序的结构 | 第71-73页 |
| ·本章小节 | 第73-74页 |
| 第六章 产品应用及系统测试 | 第74-84页 |
| ·硬件电路设计防串扰仿真实验 | 第74-77页 |
| ·系统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 第77-83页 |
| ·CAN总线通信模块测试 | 第79-80页 |
| ·串口通信模块测试 | 第80-81页 |
| ·以太网通信模块测试 | 第81-83页 |
| ·本章小节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