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治疗消渴(糖尿病)的文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文献综述: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的古今认识 | 第8-37页 |
1 “肾虚失于气化”论治消渴病的历史渊源 | 第8-14页 |
·《内经》中消渴发病之本的初探 | 第8-9页 |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完备论治肾虚消渴 | 第9-10页 |
·隋唐宋时期消渴病肾虚论的发展 | 第10-11页 |
·金元时期消渴病因之本的争鸣 | 第11-12页 |
·明清时期消渴病肾虚为本的明确 | 第12-13页 |
·肾虚致消的现代医家认识 | 第13-14页 |
2 “消渴以肾为本”现代研究 | 第14-18页 |
·遗传因素示肾虚消渴为先天不足 | 第14-15页 |
·免疫异常示肾虚消渴变证丛生 | 第15-16页 |
·内分泌失调为肾虚消渴气化失常 | 第16-17页 |
·自由基损伤示肾虚消渴失于封藏 | 第17页 |
·微量元素的缺乏示肾虚消渴后天失养 | 第17-18页 |
3 消渴病治疗大法为补肾助气化 | 第18-20页 |
4 肾气丸组方特点 | 第20-29页 |
·肾气丸的配伍意义 | 第20-21页 |
·从《金匮要略》肾气丸原文探求其功效 | 第21-23页 |
·后世医家对肾气丸功效的认识 | 第23-25页 |
·肾气丸功效的新探索 | 第25-27页 |
·肾气丸主治功效的演化 | 第27-29页 |
5 肾气丸实验研究 | 第29-34页 |
·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 第29-30页 |
·对免疫及造血系统影响 | 第30-31页 |
·对呼吸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31页 |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延缓衰老作用 | 第32-33页 |
·对遗传的影响 | 第33页 |
·对骨骼的影响 | 第33-34页 |
·抗突变作用 | 第34页 |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 第34页 |
6 肾气丸治疗消渴病之本的意义 | 第34-37页 |
·把握消渴病变之本可提高疗效 | 第35页 |
·慎守消渴病变之本可执简御繁 | 第35-36页 |
·明了消渴病变之本可防微杜渐 | 第36页 |
·谨守治本之方可知常达变 | 第36-37页 |
文献研究: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的临床应用 | 第37-49页 |
1 方法 | 第37页 |
·收录范围及标准 | 第37页 |
·疗效标准 | 第37页 |
·统计方法 | 第37页 |
2 结果 | 第37-44页 |
·一般情况 | 第37-38页 |
·消渴病症状频次 | 第38-39页 |
·消渴病并发症的情况 | 第39-40页 |
·肾气丸主方的药物组成变化 | 第40页 |
·肾气丸治疗消渴加减用药变化 | 第40-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4 存在的问题 | 第46页 |
5 今后研究方向 | 第46-49页 |
·中医体质学是研究消渴病的好方法 | 第47页 |
·循证是中医临床治疗消渴病必须遵循的原则 | 第47-48页 |
·采用合适的现代实验方法是消渴病研究的基础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参考书目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