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论第9页
第一部分 对合同诈骗罪"利用合同"的理解第9-15页
 一、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界定第9-12页
 二、对于"利用合同"诈骗手段的把握第12-13页
 三、对合同诈骗罪中"利用合同"的本质理解第13-15页
第二部分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认定第15-25页
 一、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罪过认定第15-17页
 二、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第17-25页
  (一) 民法上的"非法占有"与刑法上的"非法占有"区别第17-18页
  (二) 关于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理解的几种观点第18-20页
  (三)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标准分析第20-22页
  (四) 笔者的观点第22-25页
第三部分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形态第25-31页
 一、合同诈骗罪的既遂未遂认定第25-27页
  (一) 合同诈骗罪是否存在未遂第25页
  (二) 认定标准第25-27页
 二、合同诈骗罪的数额与定罪第27-31页
  (一) 合同诈骗罪既遂形态的定罪数额第28-29页
  (二) 合同诈骗罪未完成形态的定罪数额第29页
  (三) 合同诈骗罪共犯形态的定罪数额第29-31页
第四部分 合同诈骗罪的罪数认定第31-34页
 一、一罪与数罪的认定第31页
  (一) 牵连犯问题第31页
  (二) 法条竞合问题第31页
 二、关于连续诈骗行为同时涉及数种诈骗罪名的认定第31-34页
第五部分 单位合同诈骗罪的认定第34-37页
 一、合同诈骗罪的单位主体第34页
 二、名为单位实为个人实施的合同诈骗行为的认定第34-35页
 三、单位合同诈骗罪责任人员之认定第35-37页
第六部分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第37-41页
 一、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含义第37页
 二、二者之间的界限第37-41页
  (一) 主观目的不同第37-38页
  (二) 履约能力不同第38-39页
  (三) 客观表现不同第39页
  (四) 行为人签订合同后的态度不同第39-40页
  (五) 法律后果不同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午集团融资案例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大股东控制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