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34页 |
一 灰霾基本知识 | 第13-23页 |
1、能见度及消光系数的定义 | 第13-14页 |
2、灰霾的定义及分类 | 第14-18页 |
·、夏季午前型 | 第15-16页 |
·、不规则波动型 | 第16-18页 |
·、冬季稳定型 | 第18页 |
3、灰霾与雾的区别 | 第18页 |
4、灰霾的成因 | 第18-20页 |
5、灰霾的危害 | 第20-22页 |
·、灰霾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 | 第20-21页 |
·、灰霾对人体健康影响 | 第21页 |
·、灰霾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 第21-22页 |
·、灰霾对水陆空交通的影响 | 第22页 |
6、全球著名的灰霾事件 | 第22-23页 |
二 气溶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三 灰霾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四 研究方案 | 第27-34页 |
1、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研究思路 | 第27页 |
3、实验方案 | 第27-28页 |
4、样品采集 | 第28-30页 |
·、采样点的选择 | 第28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28-30页 |
·、全年采样 | 第28页 |
·、MOUDI采样 | 第28-30页 |
·、仪器简介 | 第28-29页 |
·、样品采集 | 第29-30页 |
·、日内变化采样 | 第30页 |
·、灰霾连续采样 | 第30页 |
5、完成工作量 | 第30-31页 |
6、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7、研究流程 | 第32-33页 |
8、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广州市灰霾天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 第34-51页 |
第一节 背景点介绍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广州市灰霾天气及能见度变化规律 | 第35-40页 |
一、广州市灰霾天气的变化规律 | 第36-38页 |
二、广州市能见度的变化规律 | 第38-40页 |
1、广州市能见度的月变化 | 第38页 |
2、广州市能见度的日变化 | 第38-39页 |
3、广州市低能见度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广州市气象特点 | 第40-43页 |
第四节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43-50页 |
一、能见度与风向和风速的关系 | 第43-47页 |
二、能见度与温度的关系 | 第47-48页 |
三、能见度与湿度的关系 | 第48-49页 |
四、气团轨迹图 | 第49-50页 |
第六节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 | 第51-58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1页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1-56页 |
一、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 | 第51-53页 |
二、灰霾期间颗粒物日变化模式 | 第53-54页 |
三、广州灰霾期间颗粒物昼夜变化 | 第54-55页 |
四、广州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广州市灰霾期间PM10中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 第58-86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58-62页 |
一、多环芳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来源 | 第58-59页 |
二、正构烷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来源 | 第59-60页 |
三、有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来源 | 第60-61页 |
四、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来源 | 第61-62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62页 |
第二节 样品分析 | 第62-65页 |
一、多环芳烃及正构烷烃 | 第62-64页 |
1、样品前处理 | 第62-63页 |
2、分析条件及定量 | 第63-64页 |
三、有机碳和元素碳分析 | 第64-6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65-84页 |
一、灰霾期间多环芳烃的变化规律 | 第65-71页 |
1、灰霾期间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 | 第65页 |
2、灰霾期间多环芳烃的相对分布特征 | 第65-68页 |
3、灰霾天气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 第68-69页 |
4、灰霾天气PAHs的源解析 | 第69-71页 |
二、灰霾期间正构烷烃的变化规律 | 第71-75页 |
1、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的正构烷烃污染水平 | 第71-72页 |
2、灰霾期间PM10中正构烷烃的分布 | 第72-73页 |
3、正构烷烃的参数比值 | 第73-75页 |
三、灰霾期间有机酸的变化规律 | 第75-78页 |
1、采样期间气象条件和颗粒物污染 | 第75-76页 |
2、有机酸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 | 第76-78页 |
四、有机碳和元素碳 | 第78-84页 |
1、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水平 | 第78-79页 |
2、OC和EC在PM10中的分布特征 | 第79-80页 |
3、二次有机碳估算 | 第80-81页 |
4、灰霾天气PM10中OC和EC的日变化特征 | 第81-83页 |
5、冬季稳定型灰霾PM10中OC和EC变化特征 | 第83-84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广州市灰霾期间气溶胶中的无机化合物分布特征 | 第86-9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86-88页 |
一、水溶性离子 | 第86页 |
二、无机元素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实验分析 | 第88页 |
一、水溶性离子 | 第88页 |
二、无机元素 | 第88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88-97页 |
一、水溶性离子 | 第88-92页 |
1、广州市灰霾天气水溶性离子污染水平 | 第88-90页 |
2、硝酸盐、硫酸盐的转化率 | 第90-91页 |
3、气溶胶的酸碱性 | 第91-92页 |
二、无机元素 | 第92-97页 |
1、PM10中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92-95页 |
2、灰霾天气标识性元素分析 | 第95-96页 |
3、PM10中化学元素的富集因子 | 第96-97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灰霾期间大气化学组成及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 第99-106页 |
第一节 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灰霾期间化学成分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 第101-105页 |
一、能见度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关系 | 第101-102页 |
二、能见度与SO2、NOX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3页 |
三、能见度与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总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