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页 |
| ·主要参考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城市土地概述 | 第17-20页 |
| ·城市土地的涵义 | 第17页 |
| ·城市土地特征 | 第17-18页 |
| ·城市土地分类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研究 | 第20-27页 |
| ·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概述 | 第20-24页 |
| ·我国城市土地收益的基本内容 | 第20-23页 |
| ·我国现行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 第23-24页 |
| ·城市地租理论 | 第24-27页 |
| ·西方地租理论 | 第24-25页 |
|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 第25-26页 |
| ·马克思主义的城市地租理论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城市土地收益分配与宏观经济关系机理研究 | 第27-44页 |
| ·土地税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 | 第27页 |
| ·地租杠杆对城市经济的调节作用 | 第27页 |
| ·土地收益对土地市场的调控作用 | 第27-29页 |
| ·土地收益对土地产权三大环节的调节作用 | 第27-28页 |
| ·土地收益(率)的调控作用模型 | 第28-29页 |
|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土地收益分配评价研究 | 第29-33页 |
| ·循环经济概述 | 第29页 |
|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土地收益分配评价 | 第29-33页 |
| ·河北省城市土地收益与宏观经济指标情况分析 | 第33-38页 |
| ·河北省城市土地收益与财政收入的情况分析 | 第33-35页 |
| ·河北省城市土地收益与GDP、城市维护建设支出情况分析 | 第35-38页 |
| ·城市土地收益与宏观经济指标关系分析 | 第38-44页 |
| ·相关系数的计算 | 第38-39页 |
| ·回归分析 | 第39-44页 |
| 第五章 城市土地收益分配存在问题分析 | 第44-51页 |
| ·初次分配中的问题分析 | 第44-48页 |
| ·政府应获得的土地收益流失 | 第44-46页 |
| ·土地收益分配方式不规范 | 第46-47页 |
| ·危害及问题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 ·再分配中的问题分析 | 第48-51页 |
| ·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收益主体不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 第48-49页 |
| ·分税制税收体系有待完善 | 第49页 |
| ·危害及问题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 第六章 城市土地分配收益制度改革思路探讨 | 第51-56页 |
| ·城市土地收益初次分配的改革思路 | 第51-53页 |
| ·以城市标定地价的变动作为城市土地自然增值的参照 | 第51-52页 |
| ·促进政府所获得的城市土地收益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 第52页 |
| ·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 | 第52页 |
| ·使用多样性的征费和管理手段的分配方式 | 第52-53页 |
| ·政府没有收取或以优惠方式让渡的土地收益的显性化 | 第53页 |
| ·城市土地收益再分配的改革思路 | 第53-56页 |
| ·省政府与地方政府土地收益的划分方式 | 第53-54页 |
| ·以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来决定省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分配比例 | 第54页 |
| ·以地方财政支出来控制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收益的总量 | 第54-55页 |
| ·建立城市土地收益与宏观经济指标协调发展的预警系统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介 | 第59-6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