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聚合物膜的概念及分类 | 第16-17页 |
·电聚合物膜和聚合电解质膜的性质和制备 | 第17-21页 |
·电聚合物膜的电导特性 | 第17页 |
·电聚合物膜的掺杂特性 | 第17-19页 |
·电聚合物膜的光电特性 | 第19页 |
·聚合电解质膜的特性 | 第19-20页 |
·电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20页 |
·聚合电解质膜的制备 | 第20-21页 |
·电聚合物膜和聚合电解质膜在生物传感和电催化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电聚合物膜在生物传感及小分子电催化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聚电解质膜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 第24页 |
·室温离子液体 | 第24-26页 |
·定义及发展历史 | 第24页 |
·性质及种类 | 第24-26页 |
·室温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26-29页 |
·室温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室温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本文构思 | 第29-32页 |
第2章 基于固定血红蛋白在醌氢醌/聚邻氨基酚膜的 H202 传感器的研究 | 第32-41页 |
·前言 | 第32-33页 |
·实验部分 | 第33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33页 |
·仪器和测量 | 第33页 |
·制备Hb-POAP 和Hb-QHQ-POAP 电极 | 第3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3-40页 |
·POAP、Hb-POAP 和 Hb-QHQ-POAP 膜的性能及表征 | 第33-36页 |
·Hb-POAP 与 Hb-QHQ-POAP 膜的比较 | 第36-38页 |
·Hb-QHQ-POAP 膜检测H_2O_2 的参数优化 | 第38-40页 |
·Hb-QHQ-POAP 膜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固定血红蛋白在杂化铁氰化铁-钴/聚邻氨基酚双层膜的 H_2O_2传感器的研究 | 第41-51页 |
·前言 | 第41-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42页 |
·合成杂化 FeCoHCF | 第42页 |
·制备FeCoHCF/Au 和Hb/POAP/FeCoHCF/Au 电极 | 第42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2-49页 |
·POAP 膜的穿透性 | 第42-44页 |
·FT-IR 光谱、EDS 和电化学表征 FeCoHCF 膜 | 第44-45页 |
·FeCoHCF/Au 电极的电催化性质 | 第45-46页 |
·FeCoHCF/Au 电极上电化学共聚o-AP 和 Hb | 第46页 |
·Hb/POAP/FeCoHCF/Au 电极检测H202 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Hb/POAP/Au、POAP/FeCoHCF/Au 和 Hb/POAP/FeCoHCF/Au 电极的安培响应 | 第48-49页 |
·Hb/POAP/FeCoHCF/Au 电极的动力学参数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铁氰化钴/纳米金双层膜的制备、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 | 第51-66页 |
·前言 | 第51-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52页 |
·仪器和测量 | 第52页 |
·制备纳米金 | 第52页 |
·自组装纳米金 | 第52-53页 |
·制备铁氰化钴/纳米金双层膜 | 第53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3-65页 |
·EQCM 研究纳米金对铁氰化钴膜的生长和质量传输的影响 | 第53-58页 |
·铁氰化钴/纳米金双层膜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性质 | 第58-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聚吡咯膜中掺杂锰(Ⅲ)取代Dawson 型钨二磷酸六钾而形成的有机/无机膜的制备、结构和电化学性质 | 第66-78页 |
·前言 | 第66-67页 |
·实验部分 | 第67-68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67页 |
·仪器和测量 | 第67页 |
·制备P_2W_(17)Mn/PPy 膜 | 第67-68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68-76页 |
·溶液中Mn~(2+)与P_2W_(17)O_(61)~(10-)的结合 | 第68-69页 |
·P_2W_(17)Mn 对电化学聚合 PPy 的影响 | 第69页 |
·P_2W_(17)Mn/PPy 复合膜的Raman 光谱 | 第69-70页 |
·P_2W_(17)Mn/PPy 复合膜在水相中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70-74页 |
·P_2W_(17)Mn/PPy 复合膜在有机相中的循环伏安行为 | 第74-76页 |
·P_2W_(17)Mn/PPy 复合膜的电催化性质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复合物保护合成的纳米金膜上青蒿素与氯高铁血红素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78-85页 |
·前言 | 第78-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0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79页 |
·仪器和测量 | 第79页 |
·合成PDDA-SDBS 复合物 | 第79-80页 |
·合成PDDA-SDBS-Au colloid | 第80页 |
·制备PDDA-SDBS-Au colloid-PG 电极 | 第80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0-84页 |
·红外光谱表征 PDDA-SDBS 复合物 | 第80-81页 |
·TEM 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PDDA-SDBS-Au colloid | 第81页 |
·PDDA-SDBS-Au colloid-PG 上氯高铁血红素和青蒿素的电化学行为 | 第81-82页 |
·PDDA-SDBS-Au colloid-PG 上氯高铁血红素催化青蒿素的还原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7章 水溶性室温离子液体-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光学和生物电化学性质 | 第85-95页 |
·前言 | 第85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85-86页 |
·仪器和测量 | 第86页 |
·制备各种电极 | 第86-8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87-94页 |
·Raman 光谱表征 | 第87-89页 |
·电化学阻抗技术表征 | 第89-90页 |
·循环伏安法表征 | 第90-91页 |
·生物电化学表征AMWNTs-[bmim]BF4 复合材料 | 第91-93页 |
·电极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8章 毛细管电泳法比较研究室温离子液体中咪唑阳离子和邻苯二酚的相互作用 | 第95-103页 |
·前言 | 第95-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97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96页 |
·仪器和测量 | 第96页 |
·计算迁移率和结合常数 | 第96-9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97-102页 |
·咪唑型RTILs 中阴离子对邻苯二酚峰形的影响 | 第98-99页 |
·[C_nmim]BF_4(n=0,2,4,6)中咪唑阳离子与邻苯二酚的相互作用 | 第99-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9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毛细管区带电泳和荧光光度法研究西玛津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 | 第103-110页 |
·前言 | 第103-104页 |
·实验部分 | 第104-105页 |
·试剂和溶液 | 第104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04页 |
·毛细管区带电泳 | 第104-105页 |
·荧光光度法 | 第105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105-109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 第105-106页 |
·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 | 第106-107页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38页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