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功能开发与设计方法研究--以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5页 |
·城市滨水区 | 第10-12页 |
·武汉江夏(庙山)经济开发区滨水区 | 第12-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既往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社会生活与滨水区的功能开发 | 第19-39页 |
·社会生活 | 第19-20页 |
·社会生活的界定 | 第19页 |
·社会时期的界定 | 第19-20页 |
·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生活发生的重要变化 | 第20-26页 |
·休闲领域的重要变化 | 第20-22页 |
·消费领域的重要变化 | 第22-23页 |
·社会交往领域的重要变化 | 第23-24页 |
·交通与出行领域的重要变化 | 第24页 |
·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变化 | 第24-26页 |
·社会生活变革下的滨水区功能开发原则 | 第26-38页 |
·游憩性原则 | 第26-30页 |
·多样性原则 | 第30-32页 |
·全时性原则 | 第32-33页 |
·可达性原则 | 第33-35页 |
·公共性原则 | 第35-37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城市生态环境与滨水区的功能开发 | 第39-51页 |
·城市生态环境 | 第39-40页 |
·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及构成 | 第39页 |
·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结构及基本特征 | 第39-40页 |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 第40页 |
·城市滨水区生态环境特点 | 第40-44页 |
·与城市生态环境相适用的功能开发原则 | 第44-50页 |
·维护景观生态格局的完整性和整体性 | 第44-45页 |
·加强城市与水体间的空气流通 | 第45-47页 |
·减少导致洪水灾害的隐患 | 第47页 |
·促进水体净化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城市滨水区功能开发的设计方法 | 第51-68页 |
·根据生态敏感度分析,实施开发强度规划 | 第51-55页 |
·生态敏感度分析及其开发强度规划的技术路线 | 第51-52页 |
·庙山开发区滨水区开发强度规划 | 第52-55页 |
·强化蓝道—绿楔系统 | 第55-59页 |
·蓝道和城市绿楔宽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蓝道和绿楔内可实施的功能开发 | 第57-58页 |
·庙山开发区绿楔内可进行的功能开发 | 第58-59页 |
·构建滨水开发空间与社会生活设施耦合的半网络 | 第59-67页 |
·半网络结构及构建半网络的意义 | 第59-61页 |
·在湖滨广场构建开发区的生活设施网络 | 第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结语 | 第68-71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8-70页 |
·城市滨水区功能开发可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 第68页 |
·城市滨水区功能开发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第68-69页 |
·城市滨水区功能开发设计手法的探索 | 第69-70页 |
·论文存在的不足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1 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