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招远界河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
前言 | 第1-8页 |
1、选题依据 | 第4页 |
2、前人研究工作 | 第4-5页 |
3、本次工作方法及主要成果 | 第5-6页 |
4、存在的问题及主要解决方法 | 第6-8页 |
内容提要 | 第8-12页 |
第一章 矿床地质模型和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第12-27页 |
第一节 区域地质 | 第12-16页 |
一、区域地层及其含矿性 | 第13-14页 |
二、区域构造及其空间展布 | 第14页 |
三、岩浆岩特征及其与成矿关系 | 第14-16页 |
第二节 区域金矿床 | 第16-24页 |
一、主要金矿类型 | 第16-17页 |
二、成矿物质来源 | 第17-21页 |
三、成矿年代 | 第21-22页 |
四、成矿模式 | 第22-24页 |
第三节 金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焦家断裂带北段地质特征及金矿化特点 | 第27-43页 |
第一节 地层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岩浆岩 | 第28-29页 |
第三节 控矿断裂带的构造特点 | 第29-34页 |
一、界河金矿控矿断裂构造特征 | 第29-31页 |
二、矿区以北外围探矿区构造特征 | 第31-33页 |
三、断裂构造分带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矿化和蚀变 | 第34-38页 |
一、矿化特征和矿化类型 | 第34-35页 |
二、围岩蚀变 | 第35-38页 |
三、蚀变与矿化的关系 | 第38页 |
第五节 成矿阶段 | 第38-39页 |
第六节 矿床成因 | 第39-41页 |
第七节 成矿远景地质评价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次生晕地球化学找矿 | 第43-72页 |
第一节 背景值及异常下限的确定 | 第44-51页 |
一、长剖面法 | 第45-46页 |
二、直方图解法 | 第46-49页 |
三、逐步剔除法 | 第49页 |
四、稳健统计方法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元素富集与元素组合 | 第51-55页 |
一、元素富集特征 | 第51-52页 |
二、元素组合分析 | 第52-55页 |
第三节 单元素异常评价 | 第55-67页 |
一、Au 异常评价 | 第56-58页 |
二、Ag 异常评价 | 第58-59页 |
三、As 异常评价 | 第59-60页 |
四、Sb 异常评价 | 第60页 |
五、Bi 异常评价 | 第60-61页 |
六、Hg 异常评价 | 第61-62页 |
七、Cu 异常评价 | 第62-63页 |
八、Pb 异常评价 | 第63-65页 |
九、Zn 异常评价 | 第65-66页 |
十、Co 异常评价 | 第66页 |
十一、Ni 异常评价 | 第66-67页 |
十二、Mo 异常评价 | 第67页 |
第四节 元素组合研究 | 第67-70页 |
一、元素空间套合评价 | 第67-68页 |
二、元素组合异常评价 | 第68-70页 |
第五节 次生晕异常综合分析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原生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 第72-87页 |
第一节 探矿区基岩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元素组合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第三节 原生晕异常评价 | 第75-85页 |
一、单元素异常评价 | 第75-79页 |
二、元素综合异常分析 | 第79-85页 |
第四节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判别与评价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壤中气汞测量 | 第87-92页 |
第一节 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 | 第87-88页 |
第二节 测量结果及解释 | 第88-92页 |
一、总体含量分析 | 第88-89页 |
二、异常分析 | 第89-92页 |
第六章 探矿区综合预测结果 | 第92-93页 |
结束语 | 第93-96页 |
一、结论 | 第93-94页 |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94页 |
三、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中文摘要 | 第99-102页 |
英文摘要 | 第102-106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