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1、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2、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3、本文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一、道德自我的现代建构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问题 | 第13-17页 |
1、道德自我的含义 | 第13-14页 |
2、道德自我建构的哲学思考 | 第14-17页 |
·、培养道德自我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共同需要 | 第14-15页 |
·、培养道德自我是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必然过程 | 第15-17页 |
二、中西方道德自我建构思想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7-23页 |
1、中国传统道德自我建构思想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7-19页 |
·、道德建构的初始:西周"孝"的道德内容和要求 | 第17-18页 |
·、道德建构的发展:先秦"仁义礼智"道德要求的发展 | 第18页 |
·、道德建构的成熟:汉代"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约束 | 第18页 |
·、道德建构的完备:朱明理学的道德自我建构 | 第18-19页 |
·、传统道德建构的解体:清末至建国前对传统道德的否定 | 第19页 |
·、道德建构的重建:改革开放后道德自我建构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结合 | 第19页 |
2、西方道德自我建构思想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9-23页 |
·、自我意识的初步确立:古希腊罗马时期,承认个体独立性的自我观 | 第20页 |
·、自我问题的拓展:中世纪,以基督教义阐述自我问题 | 第20页 |
·、道德自我的初步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研究道德 | 第20页 |
·、道德自我研究的发展:近代边沁、密尔、卢梭等,从人性出发研究道德自我 | 第20-21页 |
·、道德自我理论的体系化: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 第21页 |
·、道德自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黑格尔的自我实现论伦理学 | 第21页 |
·、道德理论与建构方法的多元化:现代西方道德自我建构的多元化趋势 | 第21-23页 |
三、建构道德自我的现实必要性 | 第23-27页 |
1、当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的社会成因 | 第23-26页 |
·、市场经济对思想的不良影响 | 第23页 |
·、互联网对道德自我的弱化 | 第23-24页 |
·、爱心教育内容的缺失 | 第24页 |
·、社会诚实守信意识缺乏 | 第24-25页 |
·、忽视道德自我需要,弱化道德自我建设 | 第25-26页 |
2、现代教育中对道德自我建设的优良传统的忽视及危害 | 第26-27页 |
四、对中西方传统道德自我建构的借鉴和吸收 | 第27-38页 |
1、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自我构建的吸收和借鉴 | 第27-34页 |
·、内容的学习和继承 | 第27-31页 |
·、传统教育中建构道德自我的途径和方法的学习和继承 | 第31-34页 |
2、对西方文化中道德自我建构经验的借鉴与吸收 | 第34-36页 |
·、西方文化对理性精神的追求 | 第35页 |
·、西方文化对个体价值追求的肯定 | 第35-36页 |
·、西方文化中个体对自身责任的自觉履行 | 第36页 |
3、对亚太地区道德自我建构的现代经验的借鉴与吸收 | 第36-38页 |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自我的现代建构 | 第38-52页 |
1、道德自我主动性培养 | 第38-44页 |
·、道德智能培养及其发展 | 第38-40页 |
·、道德能力培养及其发展 | 第40-41页 |
·、道德品质及其发展 | 第41-42页 |
·道德的心理机制及其发展 | 第42-44页 |
2、道德自我建构的实践性培养 | 第44-47页 |
·、积极实践的意志态度培养 | 第44-45页 |
·、濡化在生活中的道德主体实践 | 第45-46页 |
·、客观公正的自我道德评价活动 | 第46-47页 |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道德实践活动 | 第47页 |
3、道德自我建构的外部机制的形成 | 第47-52页 |
·、制度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道德与法律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 第48-49页 |
·、教育保障机制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一) 专著类 | 第55-56页 |
(二) 论文类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