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文献综述——鱼类对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利用及鱼类着色、变色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0-41页 |
1 鱼类对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20-31页 |
·概述 | 第20-21页 |
·FE(IRON) | 第21-23页 |
·Fe 的分布与利用 | 第21页 |
·Fe 的缺乏症 | 第21-22页 |
·Fe 的需要量 | 第22页 |
·Fe 在免疫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CU(COPPER) | 第23-25页 |
·Cu 的分布与利用 | 第23页 |
·Cu 的缺乏症与过量中毒反应 | 第23-24页 |
·Cu 的需要量 | 第24页 |
·Cu 在免疫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MN(MANGARESE) | 第25-26页 |
·Mn 的分布与利用 | 第25页 |
·Mn 的缺乏症 | 第25页 |
·Mn 的需要量 | 第25-26页 |
·Mn 在免疫中的作用 | 第26页 |
·ZN(ZINK) | 第26-28页 |
·Zn 的分布和利用 | 第26页 |
·Zn 的缺乏症 | 第26-27页 |
·Zn 的需要量 | 第27页 |
·Zn 在免疫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28-29页 |
·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在鱼类营养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 第29-31页 |
·有机微量元素 | 第29-30页 |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 | 第30-31页 |
·不同养殖品种的适宜添加量 | 第31页 |
2 鱼类着色变色机理研究进展 | 第31-41页 |
·鱼体着色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生理基础 | 第31-32页 |
·环境因素 | 第32页 |
·鱼类体色与变色机理 | 第32-36页 |
·动物的颜色 | 第33页 |
·环境因素与生理色变 | 第33-34页 |
·生理性变色机制 | 第34-35页 |
·色素细胞的变化 | 第35-36页 |
·色素细胞的增加 | 第35-36页 |
·色素细胞的减少 | 第36页 |
·着色剂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使用 | 第36-41页 |
·着色剂在国外的应用概况 | 第37页 |
·着色剂的类型 | 第37-38页 |
·天然着色剂 | 第37页 |
·合成着色剂 | 第37-38页 |
·着色剂的作用机理 | 第38-39页 |
·影响水产动物着色的因素 | 第39-40页 |
·水产动物本身的遗传因素 | 第39页 |
·着色剂因素 | 第39页 |
·饲料因素 | 第39-40页 |
·人为注射的色素或激素等 | 第40页 |
·水产动物所处的环境 | 第40页 |
·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 | 第40页 |
·水产动物着色研究发展方向 | 第40-41页 |
试验一 CU、FE、MN、ZN 补充量对塘虱生长、生理机能和体表色素的影响 | 第41-83页 |
第一部分 胡子鲶各器官、组织中四种微量元素分析 | 第41-46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鱼 | 第41页 |
·试验鱼处理 | 第41页 |
·样品消化 | 第41页 |
·样品分析 | 第41-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Cu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第42-43页 |
·Fe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第43页 |
·Mn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第43页 |
·Zn 在器官、组织中的分布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二部分 CU、FE、MN、ZN 补充量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的影响 | 第46-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试验鱼 | 第46页 |
·Cu、Fe、Mn、Zn 补充量试验设计 | 第46-47页 |
·试验饲料配制 | 第47页 |
·试验饲料测定 | 第47-48页 |
·养殖管理 | 第48页 |
·试验鱼生化分析指标及样品处理 | 第48-49页 |
·血清 | 第48页 |
·皮肤粘液 | 第48页 |
·肝胰脏粗酶液 | 第48页 |
·Cu、Fe、Mn、Zn 测定样品的处理 | 第48-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饲料和器官、组织常规成分测定 | 第49页 |
·微量元素测定 | 第49页 |
·血红蛋白测定 | 第49页 |
·溶菌酶活力测定 | 第49页 |
·SOD 酶活性测定 | 第49-50页 |
·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 第50页 |
·生长指标 | 第50页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2. 试验结果 | 第50-62页 |
·生长指标分析 | 第50-53页 |
·对体重生长的影响 | 第50-53页 |
·对体长生长的影响 | 第53页 |
·不同补充对饲料系数、饲料效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内脏指标分析 | 第54-56页 |
·生理指标分析 | 第56-62页 |
·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 第56-57页 |
·对血清溶菌酶和SOD 酶活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对粘液的溶菌酶和皮肤SOD 酶活力的影响 | 第58-59页 |
·对肝脏SOD 酶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影响 | 第60-61页 |
·对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7页 |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溶菌酶和SOD 酶活力的影响 | 第63-65页 |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GPT 和GOT 的影响 | 第65页 |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5页 |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形体的控制作用 | 第65-67页 |
第三部分 日粮中添加CU、FE、MN、ZN 对胡子鲶器官、组织相应元素的影响极其相关性研究 | 第67-77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样品采集 | 第67页 |
·样品消化 | 第67页 |
·样品分析 | 第67页 |
·数据处理 | 第67-68页 |
2. 试验结果 | 第68-74页 |
·各器官、组织的Fe、Cu、Mn、Zn 含量及极差分析 | 第68-71页 |
·各器官、组织Fe、Cu、Mn、Zn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2页 |
·Fe、Cu、Mn、Zn 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4页 |
3. 讨论 | 第74-77页 |
·补充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对胡子鲶各器官中元素积累的影响 | 第74页 |
·Fe、Cu、Mn、Zn 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74-76页 |
·Fe、Cu、Mn、Zn 比例的相关性分析 | 第76-77页 |
第四部分:CU、FE、MN、ZN 四种微量元素补充量对胡子鲶体表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77-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试验鱼 | 第77页 |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第77页 |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对类胡萝卜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对总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3、讨论 | 第80-83页 |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皮肤类胡萝卜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81页 |
·补充Cu、Fe、Mn、Zn 对胡子鲶皮肤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第81-83页 |
试验二 全植物蛋白对塘虱生长、生理机能及体色的影响 | 第83-102页 |
第一部分: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生长、生理机能的影响 | 第83-90页 |
1 材料方法 | 第83-86页 |
·试验鱼 | 第83页 |
·试验饲料 | 第83-84页 |
·养殖管理 | 第84页 |
·试验鱼生化分析指标及样品处理 | 第84页 |
·血清 | 第84页 |
·皮肤粘液 | 第84页 |
·肝胰脏粗酶液 | 第84页 |
·分析方法 | 第84-86页 |
·饲料和器官、组织常规成分测定 | 第84-85页 |
·血红蛋白测定 | 第85页 |
·溶菌酶活力测定 | 第85页 |
·SOD 酶活性测定 | 第85页 |
·谷丙转氨酶活力测定 | 第85-86页 |
·生长指标 | 第86页 |
·数据处理 | 第8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86-88页 |
·对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第86页 |
·对主要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86-88页 |
·全血血红蛋白含量比较 | 第86-87页 |
·血清SOD 酶和LSZ 酶活力比较 | 第87页 |
·皮肤黏液溶菌酶、SOD 酶及肝脏SOD 酶的比较 | 第87-88页 |
·肝胰脏GOT、GPT 活力的比较 | 第88页 |
3 讨论 | 第88-90页 |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 第88页 |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生理机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第二部分:全植物蛋白饲料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 第90-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试验鱼 | 第90页 |
·体色的感官评价 | 第90页 |
·色素含量指标 | 第90-92页 |
·酪氨酸酶活力 | 第90-91页 |
·总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的测定 | 第91页 |
·叶黄素含量的测定 | 第91-9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2-93页 |
·试验后两组胡子鲶体色观察比较 | 第92-93页 |
·两组类胡萝卜色素含量比较 | 第93页 |
·两组叶黄素含量比较 | 第93页 |
3 讨论 | 第93-96页 |
·全植物蛋白饲料组胡子鲶体色异常的成因分析 | 第93-94页 |
·全植物蛋白替代的可行性分析 | 第94页 |
·酪氨酸酶活力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 第94页 |
·类胡萝卜色素和总叶黄素对胡子鲶体色的影响 | 第94-96页 |
第三部分:胡子鲶正常着色鱼与“沙皮”鱼体显微结构观察 | 第96-102页 |
1 材料方法 | 第96页 |
·试验鱼 | 第96页 |
·切片制备 | 第96页 |
2 结果 | 第96-99页 |
·皮肤显微结构观察 | 第97-99页 |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表皮黏液细胞观察 | 第97页 |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皮穴器官观察 | 第97页 |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脂肪细胞观察 | 第97-98页 |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黑素细胞观察 | 第98页 |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纵切面观察 | 第98-99页 |
·正常着色胡子鲶与沙皮鱼横切面观察 | 第99页 |
·肝细胞显微结构观察结果 | 第99页 |
3 讨论 | 第99-102页 |
·表皮细胞种类、分布对胡子鲶生理机能的影响 | 第99页 |
·胡子鲶脂肪细胞对鱼体体色的影响 | 第99页 |
·胡子鲶黑素细胞对鱼体体色的影响 | 第99-100页 |
·黑素细胞不能正常发育的原因 | 第100-101页 |
·全植物蛋白对胡子鲶肝脏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图 | 第111-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