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8页 |
·组织培养是保护兰花种质资源的有效手段 | 第12-14页 |
·人工诱变是获得兰花新品种的技术措施 | 第14-17页 |
·诱变育种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4-17页 |
·自发突变给人工诱变育种引发的思路 | 第14-15页 |
·人工诱变育种的产生和发展 | 第15-16页 |
·人工诱变的原理 | 第16-17页 |
·诱变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结合的方式 | 第17-18页 |
·诱变与茎尖培养结合 | 第17页 |
·诱变与单倍体育种技术结合 | 第17-18页 |
·诱变结合其它器官外植体及愈伤组织培养结合 | 第18页 |
·诱变技术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在兰花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诱变与植物组织培养结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20-21页 |
·突变的筛选 | 第21-23页 |
·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 | 第22页 |
·生理生化方法 | 第22页 |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2-23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展望 | 第24-26页 |
·新复合育种思路 | 第24页 |
·多倍体育种 | 第24-25页 |
·嵌合体的利用 | 第25页 |
·兰花试管成花技术的应用 | 第25页 |
·拓宽辐射源和诱变剂的使用范围 | 第25-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原球茎生长、增殖和分化影响 | 第26页 |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26-27页 |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27页 |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遗传物质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2章 寒兰原球茎的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的形态观察 | 第28-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化学诱变剂 | 第28页 |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寒兰原球茎的诱导 | 第29页 |
·化学诱变处理 | 第29页 |
·处理材料的培养和观察 | 第29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45页 |
·化学诱变剂对原球茎生长的影响 | 第30-35页 |
·化学诱变剂对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 第35-42页 |
·半致死剂量的确定 | 第42-43页 |
·对再生植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43-45页 |
·EMS | 第43页 |
·DES | 第43页 |
·秋水仙素 | 第43页 |
·咖啡碱、5-BU、马来酰肼、亚硫酸钠 | 第43-45页 |
·分析 | 第45-47页 |
第3章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7-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 | 第48-50页 |
·正常根尖的染色体数和细胞核形态 | 第48页 |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8-50页 |
·EMS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8页 |
·DES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8-49页 |
·秋水仙素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9页 |
·咖啡碱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9页 |
·5-BU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9页 |
·马来酰肼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9页 |
·Na2SO3对寒兰根尖细胞核的影响 | 第49-50页 |
·分析 | 第50-53页 |
第4章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3-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60页 |
·材料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60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54页 |
·SDS-PAGE不连续电泳 | 第54-56页 |
·同工酶电泳 | 第56-60页 |
·结果 | 第60-71页 |
·化学诱变剂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化学诱变剂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可溶性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 第61-64页 |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同工酶的影响 | 第64-71页 |
·超氧化物岐化酶同工酶(SOD)酶谱 | 第70页 |
·酯酶同工酶(EST)酶谱 | 第70页 |
·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酶谱 | 第70页 |
·过氧化氢酶同工酶(CAT)酶谱 | 第70页 |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酶谱 | 第70-71页 |
·分析 | 第71-72页 |
第5章 化学诱变剂对寒兰遗传物质影响的ISSR分析 | 第72-7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2-74页 |
·材料 | 第72页 |
·试剂和设备 | 第72-73页 |
·试剂配置 | 第73页 |
·方法 | 第73-74页 |
·材料DNA的提取 | 第73-74页 |
·ISSR分子标记PCR扩增 | 第74页 |
·结果 | 第74-76页 |
·分析 | 第76-78页 |
第6章 讨论 | 第78-82页 |
·讨论 | 第78-82页 |
·染色体畸变 | 第78-79页 |
·点突变 | 第79-82页 |
·EMS和DES | 第79-80页 |
·咖啡碱、5-溴尿嘧啶、马来酰肼 | 第80-81页 |
·亚硫酸钠 | 第81-82页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建议 | 第83-85页 |
·复合诱变手段 | 第83页 |
·缩短营养生长期 | 第83-84页 |
·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图版Ⅰ | 第90-92页 |
图版Ⅱ | 第92-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