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稻米胚乳淀粉及稻米品质的评价 | 第10-12页 |
| ·胚乳淀粉的组成 | 第10页 |
| ·胚乳淀粉的结构 | 第10-11页 |
| ·稻米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 | 第11-12页 |
| ·水稻淀粉合成关键酶 | 第12-16页 |
| ·ADPG 焦磷酸化酶(ADPGlc pyrophosphorylase,AGP) | 第13-14页 |
| ·淀粉合成酶(Starch synthase,SS) | 第14-15页 |
| ·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 | 第15页 |
| ·淀粉去分支酶(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DBE) | 第15-16页 |
| ·其他影响水稻淀粉合成的突变体 | 第16页 |
| ·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淀粉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反义RNA 技术 | 第16-17页 |
| ·RNAi 的原理及应用 | 第17-19页 |
| ·转基因技术研究水稻淀粉合成基因功能及改良稻米品质 | 第19-21页 |
| ·转反义AGP 基因 | 第19页 |
| ·转反义Wx 基因 | 第19-20页 |
| ·转其他反义基因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1-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部分 农杆菌介导法将与淀粉合成有关的基因导入水稻 | 第23-44页 |
| ·前言 | 第23-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 ·转化水稻所用的菌株及载体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6页 |
| ·细菌用YEP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水稻转化培养基 | 第25-26页 |
| ·水稻愈伤组织培养基 | 第25页 |
| ·农杆菌侵染水稻愈伤组织AAM 培养基 | 第25页 |
| ·水稻外植体共培养基 | 第25页 |
| ·选择分化培养基 | 第25-26页 |
|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 | 第26页 |
| ·转化受体的准备 | 第26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26页 |
|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及其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26-27页 |
|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 第26-27页 |
| ·水稻受体材料的侵染及其与根癌农杆菌的共培养 | 第27页 |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再生 | 第27页 |
| ·转基因植株PCR 分子检测 | 第27-29页 |
| ·水稻植株叶片总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 ·PCR 扩增 | 第27-28页 |
| ·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遗传分析及纯系筛选 | 第29-30页 |
| ·转基因植株T1代的遗传分析 | 第29-30页 |
| ·纯系筛选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 ·水稻的转化 | 第30-31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 第30页 |
|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0-31页 |
| ·转化效率分析 | 第31页 |
| ·转基因植株T0代的PCR 检测 | 第31-40页 |
| ·转基因植株T1代的遗传分析 | 第40-42页 |
| ·转基因T2代种子发芽并筛选纯合株系 | 第42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4页 |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42-43页 |
| ·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的检测分析 | 第43页 |
| ·纯合株系的筛选 | 第43-44页 |
| 第三部分 纯合转基因水稻株系的品质分析 | 第44-54页 |
| ·前言 | 第4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 ·水稻成熟种子中直链淀粉含量(AC)的测定 | 第44-45页 |
| ·糊化温度的测定 | 第45页 |
| ·胶稠度的测定 | 第4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 ·转反义SBE 基因植株后代成熟种子(T代)的品质分析 | 第45-47页 |
| ·转SSII 干扰结构基因植株后代成熟种子(T2代)的品质分析 | 第47-48页 |
| ·转Wx 干扰结构基因植株后代成熟种子(T2代)的品质分析 | 第48-50页 |
| ·转SSI 干扰结构基因植株后代成熟种子(T2代)的品质分析 | 第50页 |
| ·转Pull 干扰结构基因植株后代成熟种子(T2代)的品质分析 | 第50-51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1-54页 |
| ·外源目的基因在受体植株内的表达 | 第51-52页 |
|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 第52页 |
| ·直链淀粉含量改变后对其他稻米特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 下一步工作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附录1 本试验所用的双元载体(示T-DNA 区的结构) | 第60-62页 |
| 附录2 水稻叶片总DNA 小量提取法 | 第62-63页 |
| 附录3 DNA 提取缓冲液的配制 | 第63-64页 |
| 附录4 本试验中使用缓冲液的配制 | 第64-65页 |
| 附录5 TAQ 酶的制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